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作者: 党少农 戴江红 张毓洪 王新华 马福昌 颜虹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3-15
  • 出处:《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3年第01期
  • 机构:西安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西安 710061,新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乌鲁木齐 830011,宁夏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银川750004,甘肃中医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环境与职业医学教研室,兰州 730000,青海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病预防控制所,西宁 810007,西安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西安 710061 西安交通大学环境与疾病相关基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安 710061
  • 简介:摘要预防和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是我国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西北区域自然环境独特,人群健康状况与疾病特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为了满足深入研究该地区慢性病病因、机制和转归的迫切需求,根据西北区域特殊生态环境、人口规模和民族分布,于2017-2019年在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建立西北区域自然人群队列,招募了117 644名35~74岁的多民族(汉族、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和藏族)自然人群,调查队列成员的个体、环境及社会等多方面的基线暴露信息,采集外周血,分离血浆、血清和白膜层,形成各类生物样本90余万份,以-80 ℃储存于标准生物样本库。已开始用常规监测和主动随访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长期随访观察。队列成员的平均年龄52.43岁,女性70 391名(59.8%),不同民族间的社会经济状况和生活方式存在一定差异,健康状况具有相似性但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该队列为深入研究环境、生活方式及遗传因素与重要高发慢性病的关系提供了研究平台,为明确该地区不同民族慢性病的病因及长期健康危害提供重要流行病学证据,为国家制定慢性病防治战略提供西北区域参考。本文简要介绍西北区域自然人群队列的建设概况和实践思考。

  • 标签: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队列研究 自然人群 西北
  • 作者: 王茜 贺诗茹 沈静 孙威 王颢 刘涛 肖辉 戴江红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22年第05期
  • 机构:新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教研室,乌鲁木齐 830000,新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公共卫生专业2020级硕士研究生,乌鲁木齐 830000,新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办公室,乌鲁木齐 830000,新疆医科大学教务处,乌鲁木齐 830000,新疆医科大学科技处,乌鲁木齐 830000,新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乌鲁木齐 83000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心理控制源与学业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为提高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学习质量提供参考。方法2021年4月,采用心理控制源量表、学业自我效能感量表对新疆某医科大学2016~2020级五年制预防医学专业22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t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结果共有186名学生参与了本研究。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在心理控制源的内控性、机遇、有势力的他人3个维度评分分别为(32.25±4.72)分、(25.56±6.19)分、(25.23±6.80)分;本科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总分为(71.78±11.37)分,其中,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2个维度评分分别为(37.25±7.12)分、(34.54±5.63)分。男生在有势力的他人维度的评分[(26.94±6.39)分]高于女生[(24.14±6.85)分],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6)。本科生的内控性维度与学业自我效能感及其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和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2个维度的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343、0.304、0.309(均P<0.001);本科生的有势力的他人和机遇2个维度与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维度的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208(P=0.004)、-0.232(P=0.001)。结论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中男生对权威能够控制自己生活的相信程度高于女生,教师应注重发挥女生带动男生的作用;本科生心理控制源的内控性维度与学业自我效能感呈正相关,可以通过提高本科生相信自己能够驾驭自己生活的程度,进而提高其学业自我效能感。

  • 标签: 预防医学专业 本科生 心理控制源 学业自我效能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疆地区儿童腹股沟斜疝发病率、手术率及自然治愈情况。方法调查对象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5个市、3个县24所幼儿园、18所小学和9所初中4~14岁儿童。基线流行病学调查时间为2013年5月至2014年6月。采用回顾性横断面调查研究方法。对儿童父母进行问卷调查和对儿童进行现场体格检查。观察指标:(1)问卷调查结果。(2)参与调查儿童患病与治疗情况。(3)随访情况。采用电话方式进行随访,随访对象为问卷调查时已确诊未手术治疗患儿,随访内容为5年疾病进展及治疗情况。如随访时症状已消失,嘱家长陪同患儿至医院行体格检查和B超检查,明确诊断后再次电话随访。随访时间截至2020年1月。计数资料以绝对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计算比值比及95%可信区间(95%CI)。结果(1)问卷调查结果。共发放19 132份问卷,收回完整有效问卷19 132份。参与调查的儿童19 132例,其中男9 670例,女9 462例。(2)参与调查儿童患病与治疗情况。①患儿不同性别发病情况:19 132例儿童中,确诊腹股沟斜疝498例,男童腹股沟斜疝368例,患病率为3.806%(368/9 670);女童腹股沟斜疝130例,患病率为1.374%(130/9 462);男女童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111.54,P<0.05)。腹股沟斜疝发病情况男童占比73.896%(368/498);女童占比26.104%(130/498),男女童发病之比为2.8∶1。男童患病率高于女童(比值比=2.84,95%CI为2.32~3.48)。②患儿首次发病年龄情况:498例腹股沟斜疝患儿首次发病年龄为1~4岁59例(男54例、女5例),5~8岁264例(男196例、女68例),9~12岁148例(男104例、女44例),13~14岁27例(男14例、女13例),男童和女童发病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17.33,P<0.05)。③患儿腹股沟斜疝诱发因素情况。498例腹股沟斜疝患儿中,家族史和啼哭史完整457例,41例缺失。家族史:457例腹股沟斜疝家族史完整患儿中,有家族史175例,无家族史282例;同期调查健康儿童478例中,有家族史25例,无家族史453例;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515.89,P<0.05)。啼哭史:457例腹股沟斜疝啼哭史完整患儿中,有明显啼哭史194例,无明显哭啼史263例;同期调查健康儿童496例中,有明显啼哭史99例,无明显哭啼史397例;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56.51,P<0.05)。④手术治疗情况:498例腹股沟斜疝患儿中,233例施行手术治疗(男童217例、女童16例);265例未行手术治疗(男童151例、女童114例),行随访观察。男童和女童腹股沟斜疝手术率分别为58.967%(217/368)和12.308%(16/13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84.01,P<0.05);男女童手术之比为13.6∶1。男童手术率高于女童(比值比=10.24,95%CI为5.83~17.98)。(3)随访情况。265例未行手术治疗的腹股沟斜疝患儿,均获得5年随访。随访期间,151例男性患儿中,施行手术治疗142例,未行手术治疗9例,无自然治愈患儿;114例女性患儿中,施行手术治疗27例,未行手术治疗87例(自然治愈55例、腹股沟斜疝仍存在32例);两者自然治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143.79,P<0.05)。结论新疆地区女童腹股沟斜疝发病率和手术率均低于男童,自然治愈率高于男童。

  • 标签: 腹股沟斜疝 手术率 自然治愈率 流行病学调查
  • 简介:摘要流行病学是对一定数量的人群进行特征描述和比较,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因果推断。研究人群的形成是其第一步。本研究以观察性研究为例,首先定义个体截面和人群截面,并阐明其测量需满足的3个假设:属性真实值随时间保持不变,属性变量间互不干扰,个体间互不干扰;接着指出因果推断研究应以待定因(或暴露)的发生或状态开始的时间为标准进行统一;最后,基于人群截面的双重角色,提出人群的因果推断研究可分为2类:历史重建研究和探索未来研究,并初步梳理了研究设计框架、估计的效应及设计间的关系。从因果思维角度探讨研究人群的形成过程,可为明确因果推断研究设计类型奠定基础,选取合适的效应估计进行因果推断,值得深入研究。

  • 标签: 因果思维 研究人群 因果推断 横截面 纵向 研究设计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乌鲁木齐市MSM肛门HPV16型和18型的感染和自然清除情况。方法采用动态队列研究的方法,按照队列研究样本量计算公式以HPV16型新发感染率估计样本量为712人。依托乌鲁木齐市MSM社会组织用滚雪球方式招募MSM 810名,每6个月随访1次。采集肛门脱落细胞分析HPV16型和18型感染率,利用Poission回归估计新发感染密度和持续感染密度,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探寻新发感染、持续感染和感染自然清除的影响因素。结果招募MSM 810名,将随访次数≥2次的482名MSM纳入分析,随访994.7人年,随访次数和随访时间的M(P25,P75)分别为4(3,5)次和2.2(1.8,2.6)年。HPV16型和18型的基线感染率分别为8.5%(41/482)和3.3%(16/482),两型基线混合感染率为0.6%(3/482)。HPV16型和18型的首次新发感染密度分别为10.06(95%CI:8.12~12.45)/100人年和5.24(95%CI:3.95~6.96)/100人年;HPV16型和18型感染自然清除率分别为71.2%(89/125)和71.8%(46/64),HPV18型随访1.5年的感染自然清除率高于HPV16型(97.7%比94.1%)。HPV16型和18型的持续感染率分别为4.5%(20/441)和1.7%(8/466)。无婚史者比有婚史者的HPV16型持续感染风险低(aHR=0.29,95%CI:0.12~0.71)。最近6个月肛交未使用安全套者HPV18型自然清除率是使用安全套者2.63倍(95%CI:1.08~6.42)。结论乌鲁木齐市MSM HPV16和18型新发感染较常见,自然清除率均较高。相比于HPV18型,HPV16型有更高的新发感染率和持续感染率,自然清除率低,致病风险较大。

  • 标签: 人乳头瘤病毒 男男性行为者 感染 清除
  • 简介:摘要匹配是观察性研究中选择研究对象的一种常用方法,具有控制混杂因素、提高统计效率等作用,但其控制混杂因素的作用在不同观察性研究中并不一致,匹配在队列研究中能够消除匹配变量的混杂偏倚,但在病例对照研究中匹配本身并不能消除混杂偏倚。在匹配性病例对照研究选择匹配变量时,研究者可能并不能准确判断该变量是否为混杂变量,若误将真实情况为非混杂因素的变量进行匹配,则会形成过度匹配,造成统计效率下降或引入难以避免的偏倚或增加工作量等;若将真实情况为混杂因素的变量遗漏不予匹配,则会造成混杂偏倚。有向无环图是一种直观的展示不同流行病学研究设计、变量间复杂因果关系的可视化图形语言。本文从有向无环图视角分析匹配在不同观察性研究设计中的作用、匹配性病例对照研究中欲匹配变量的选择标准制定,为今后流行病学研究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建议。

  • 标签: 匹配 有向无环图 观察性研究
  • 简介:摘要基于变量调查(或测量)的共时性、统计学关联及幸存者偏倚等原因,横断面研究被认为不能进行因果推断,这是当前的"共识"。本文基于因果思维,借助因果图,首先明确定义真实截面和测量截面,并识别截面概念仅存在于理论的特性。实际横断面研究中,测量变量的共时性并不存在,而是无一例外地表现为非共时性时序,其实质上相当于测量变量间互为独立性假设,或不存在有差别错分偏倚。类似于累积病例对照研究和历史性队列研究,横断面研究均为暴露和结局已存在或发生后进行的测量,这种测量相当于对变量值的历史重建或"考古"。这类研究进行因果推断的共性前提条件之一是,测量变量与其历史变量间必须存在着因果律。测量变量均为真实变量的替代者,测量变量间的时序在因果推断上并不重要。应加强对横断面研究分析性角色的认识。

  • 标签: 因果思维 截面 测量时序 因果推断 流行病学 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乌鲁木齐市健康体检人群MS行为危险因素流行及聚集对不同水平MS评分的影响。方法采用201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全民健康体检监测数据库,来自乌鲁木齐市175 927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面对面调查及身体测量收集MS行为危险因素及MS评分等信息,MS评分分为0~5分共6个水平,应用χ2检验、趋势性χ2检验、有序变量Kendall’s tau-b相关分析及有序结果的logistic回归分析行为危险因素的流行及聚集情况对MS评分的影响。结果样本人群中6个水平MS评分构成比分别为23.82%、27.87%、22.41%、16.03%、8.02%、1.85%。MS评分在不同年龄、民族、饮酒量、饮食类型人群中的分布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MS评分随过量饮酒率、嗜油/盐率的升高而升高(P<0.01),女性评分随现在吸烟率、嗜油/盐率的升高而升高,而随身体活动不足率的降低而升高(P≤0.01)。男女性MS评分均随着行为危险因素聚集数量的增加而升高(P<0.05)。有序结果的logistic分析发现男性行为危险因素≥3个组其MS评分是不具有危险因素组的1.15(95%CI:1.06~1.26)倍,女性行为危险因素2个和≥3个组,分别是不具有危险因素组的1.38(95%CI:1.22~1.55)及2.02(95%CI:1.53~2.66)倍。结论新疆乌鲁木齐市成年健康体检人群MS疾病行为危险因素聚集越多,MS评分越高,应针对多种不健康行为方式聚集的高危人群采取综合干预措施,以控制MS各个组分的异常,从而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

  • 标签: 代谢综合征 行为 危险因素 聚集分析
  • 简介:摘要因果推断中,时序(或方向性)的概念尚未完全明确。本文从因果思维出发,以真实因和真实果的发生时间将大自然时间轴划分为3个时域和2个时点,从而锚定了因果推断只能实现于第3时域。测量时序可分为5种类型:跨第1和3时域纵向时序(实验性时序)、跨第2和3时域纵向时序、同时域纵向时序、同时域逆纵向时序和同时域横向时序(观察性时序)。这种分类法适用于首次或多次测量、及时和延后测量等所有测量策略。除了实验中真实因的测量(或干预措施)在其发生之前(第1时域)或观察和实验中真实因的测量在真实果发生之前(第2时域)的情形外,所有其他测量策略类似于历史重建或"考古",测量时序的重要性次于测量的准确性。从研究设计应整合偏倚设计的观点来看,本文提出基于大自然时间轴的测量时序五分类法,概念清楚并将有助于判断研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偏倚,为正确进行因果推断研究奠定基础。

  • 标签: 因果思维 因果时序 测量时序 因果推断 流行病学 观察 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