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消化症状与肝功能损伤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20年1月23日至2月29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西院收治的251例COVID-19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患者消化症状包括纳差、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的比例。将患者分为普通型(76例)、重型(65例)和危重型(110例),分析不同临床分型和有无消化症状的COVID-19患者肝功能损伤的发生情况和肝功能指标如TBil、DBil、ALT、AST、ALP、GGT、LDH、白蛋白、球蛋白等结果。统计学方法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卡方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COVID-19患者消化症状主要表现为纳差(33.9%,85/251)、腹泻(12.0%,30/251)、恶心呕吐(7.6%,19/251)和腹痛(1.2%,3/251)。143例(57.0%)患者发生肝功能损伤,其中危重型患者的肝功能损伤比例高于普通型和重型患者[75.5%(83/110)比40.8%(31/76)和44.6%(29/6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2.765、16.865,P均<0.01);普通型患者的肝功能损伤比例与重型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消化症状患者肝功能损伤比例与无消化症状患者比较[57.8%(67/116)比56.3%(76/1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危重型患者TBil、DBil、ALT、AST、ALP、GGT、LDH、球蛋白水平的中位值,以及TBil水平>34.2 μmol/L、DBil水平>13.6 μmol/L、ALT水平>80 U/L和AST水平>80 U/L的患者比例分别为13.5 μmol/L、4.9 μmol/L、44.5 U/L、50.0 U/L、64.0 U/L、41.0 U/L、527.0 U/L、33.6 g/L、7.3%(8/110)、7.3%(8/110)、17.3%(19/110)、17.3%(19/110),均高于普通型患者的9.5 μmol/L、2.9 μmol/L、28.5 U/L、28.5 U/L、54.0 U/L、25.5 U/L、225.5 U/L、30.1 g/L、0、0、6.6%(5/76)、2.6%(2/76),以及重型患者的10.4 μmol/L、3.4 μmol/L、30.0 U/L、31.0 U/L、49.0 U/L、25.0 U/L、284.0 U/L、30.7 g/L、0、0、6.2%(4/65)、1.5%(1/6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4.264、-5.507、-4.000、-6.558、-3.112、-4.333、-4.858、-3.873,Fisher确切概率法、Fisher确切概率法,χ2=4.574、9.620;Z=-3.060、-3.850、-3.923、-5.005、-9.495、-7.651、-3.853、-2.725,Fisher确切概率法、Fisher确切概率法,χ2=4.425、10.169;P均<0.01);危重型患者的前白蛋白、白蛋白水平的中位值和白蛋白/球蛋白比值分别为85.3 g/L、28.2 g/L、0.8,均低于普通型患者的157.3 g/L、32.3 g/L、1.1,以及重型患者的133.6 g/L、31.6 g/L、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6.631、-3.647、-4.924、-4.503、-5.283、-3.903,P均<0.01)。有腹泻患者的中位白蛋白水平低于无腹泻患者(28.2 g/L比30.5 g/L),TBil水平>20.0~34.2 μmol/L的患者比例高于无腹泻患者[70.0%(21/30)比10.9%(24/2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182, χ2=62.788;P均<0.05)。结论COVID-19患者消化症状中以纳差最常见,腹痛发生率较低,危重型患者肝功能损伤发生率高。有无消化症状与肝功能损伤比例无关,有腹泻症状的患者白蛋白水平更低。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腹泻 消化道症状 肝功能 白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主动防范风险护理程序在消化内镜检查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7年8月—2018年8月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行消化内镜检查的患者为对照组(n=75),选取2019年3月—2020年3月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行消化内镜检查的患者为观察组(n=75)。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采用主动防范风险护理程序,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主动防范风险护理程序可降低消化内镜检查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 标签: 消化系统疾病 内镜检查 主动防范风险护理程序 不良反应 护理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髂静脉球囊扩张治疗对C3以上的浅静脉曲张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程度。方法选取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C3以上浅静脉曲张患者568例,按治疗方式分为介入球囊扩张组、弹力袜治疗组和剥脱手术组,使用静脉临床严重程度评分(VCSS)评价患者疗效。结果介入球囊扩张组47例,有效40例,无效7例;弹力袜治疗组82例,有效39例,无效43例;剥脱手术组439例,有效280例,无效159例。三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球囊扩张组症状改善程度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球囊扩张髂静脉可以更好地改善部分C3以上浅静脉曲张患者的临床症状

  • 标签: 静脉曲张 髂静脉 血流动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24 h内血压变异性与有症状脑出血(symptomatic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sICH)及90 d临床转归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5月期间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金山分院神经内科进行静脉阿替普酶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收集患者基线资料。根据溶栓后复查头颅CT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变化将患者分为有sICH组和无sICH组。在溶栓后90 d应用改良Rankin量表进行转归评价,将患者分为转归良好组(0~2分)与转归不良组(3~6分)。监测溶栓后24 h内血压,计算5个时间段(0~2 h、2~6 h、6~12 h、12~18 h和18~24 h)内血压变异性相关参数,包括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 SBP)及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DBP)的最大值(maximum, max)、最小值(minimum, min)、最大最小差值(max-min)和均值(mean)。计算相邻血压的差值,分别计算并记录SBP及DBP的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SD)、连续变异度(successive variation, SV)、血压升高的连续变异度(SVrise)、血压降低的连续变异度(SVdrop)、血压升高值平方差的最大值(SVrisemax)、血压降低值平方差的最大值(SVdropmax)。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各血压变异性参数对静脉溶栓后sICH及转归的影响。结果共纳入112例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中位年龄71岁(范围38~92岁),男性66例(58.9%);中位基线NIHSS评分10分。17例患者(15.2%)发生出血性转化,其中10例(8.9%)为sICH。90 d随访显示,73例(65.2%)转归良好,39例(34.8%)转归不良,其中7例(6.3%)死亡。sICH组高血压(P=0.029)、缺血性心脏病(P=0.012)、总胆固醇(P=0.033)、基线NIHSS评分(P=0.003)与非sICH组存在显著性差异;转归不良组年龄(P=0.025)、性别(P=0.005)、心房颤动(P=0.003)、卒中病因学分型(P=0.003)、基线NIHSS评分(P<0.001)、sICH(P=0.003)与转归良好组存在显著性差异。此外,多个血压变异性参数在上述各组间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均<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BPSVdropmax、6~12 h DBPSV、12~18 h DBPSV、6~12 h DBPSVdrop、12~18 h DBPSVdrop是静脉溶栓后发生sICH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2~6 h SBPSV、2~6 h SBPSVrise、2~6 h SBPSVdrop、2~6 h DBPSV、2~6 h DBPSVrise、2~6 h DBPSVdrop是静脉溶栓后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治疗后早期血压及部分血压变异性参数与sICH及转归密切相关。密切监测血压及其变异性有助于静脉溶栓后的临床管理及转归预测。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血压 血栓溶解疗法 脑出血 治疗结果 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