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与分析显微镜外手术治疗脑胶质瘤的近期效果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山西省晋城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21例脑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74例,女47例,年龄(45.85±3.28)岁,年龄范围为32~67岁。根据不同手术治疗方法分为开颅组(n=55)及显微组(n=66),开颅组患者行开颅肿瘤切除术治疗,显微组患者行显微镜外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术前及术后3个月的脑脊液精氨酸加压素(AVP)、催产素、β-内啡肽(β-EP)水平、神经功能评分、精神状态评分、术前及术后1年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复发率及病死率。结果显微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92.4%(61/66)高于开颅组80.0%(44/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脑脊液AVP、催产素及β-E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显微组患者术后3个月脑脊液AVP[(15.37±1.99)ng/L]、催产素[(6.18±0.85)ng/L]及β-EP水平[(82.55±7.41)ng/L]均高于开颅组[(11.58±2.20)ng/L、(4.17±0.77)ng/L、(64.26±5.40)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显微组患者术后3个月NIHSS评分[(6.78±1.04)分]低于开颅组[(9.25±1.26)分],MMSE评分[(24.66±4.10)分]高于开颅组[(18.24±3.17)分];显微组患者术后1年ADL[(18.67±6.11)分]低于开颅组[(30.48±5.3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年的复发率及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微镜外手术治疗脑胶质瘤的近期效果显著,可更好地促进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及精神状态,短期随访认知功能较好,日常生活能力较高。

  • 标签: 显微镜外科手术 脑胶质瘤 近期治疗效果 认知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侧裂岛叶入路和经颞叶皮质入路血肿清除术治疗青年重症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纳入2012年2月至2021年2月在安康市中心医院接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的青年基底节区重症脑出血患者。发病后6个月时采用格拉斯哥转归量表评价转归,4~5分定义为转归良好,1~3分定义为转归不良。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转归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51例患者,年龄中位数41岁(四分位数间距39~43岁),男性29例(56.8%),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中位数6.0分(四分位数间距5.5~7.0分),基线血肿体积中位数38.0 ml(34.5~47.5 ml)。经侧裂岛叶入路组21例(41.2%),经颞叶皮质入路组30例(58.8%);转归良好31例(60.8%),转归不良20例(39.2%)。经侧裂岛叶入路组人口统计学、血管危险因素以及各项基线临床资料与经颞叶皮质入路组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经颞叶皮质入路组相比,经侧裂岛叶入路组术中出血量和血肿残留更少,需行去骨瓣减压术的患者比例(33.3%对63.3%;χ2=4.449,P=0.035)更低,使用脱水药物时间和住院时间更短(P均<0.05)。但两组转归良好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6.7%对56.7%;χ2=0.518,P=0.472)。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较低(优势比0.128,95%置信区间0.017~0.977;P=0.047)和住院时间较长(优势比1.402,95%置信区间1.065~1.844;P=0.016)与转归不良独立相关。结论对于行血肿清除术的青年重症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尽管采用经侧裂岛叶入路的患者转归与经颞叶皮质入路无显著差异,但前者更具优势。

  • 标签: 脑出血 脑血管基底神经节出血 神经外科手术 术后并发症 治疗结果 年轻人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人大肠癌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16例老年大肠癌的临床资料.结果:误诊率35%,共存病62%,肿瘤切除率75.9%,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8%,围手术期死亡率5.7%.结论:手术切除是老年大肠癌病人的最好治疗方法,围手术期的正确处理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 标签: 老年人 大肠癌 共存病 围手术期
  • 简介:摘要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即可植入式接触镜(implantable collamer lens,ICL)植入是一种常见的屈光矫正手术手术量逐年提高,特别是新型ICL(V4c)的应用,手术有效性和安全性得到了医师和患者的认同。为了更加规范地开展ICL手术,对于V4c等应用中出现的并发症有必要进行总结。本文总结ICL用于近视矫正术后发生的常见和罕见并发症,重点分析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眼压和拱高等异常情况。与V4相比,V4c型ICL植入术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前囊下白内障及瞳孔阻滞等并发症发生率更低,但术后光学相关并发症、拱高异常等问题依然存在。(国际眼科纵览,2022, 46:97-103)

  • 标签: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 手术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腹腔镜肝癌根治术护理中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应用。方法选取于本院所收治病患106例作为本次临床观察基本研究对象,以实际就诊的顺序为主,将该例病患平均分成两个小组,每个小组均53例病患。仅观察组接受加速康复的外科理念护理服务,常规组则为常规护理服务。分析两组效果。结果与常规组相比,观察组病患各项临床指标评分、护理服务质量满意度评分等,均略占据一定临床应用优势,组间数据对比统计学意义显著,P<0.05。结论对于接受腹腔镜的肝癌根治手术治疗广大病患,实施加速康复的外科理念护理服务,能提升护理及治疗效果,缩短康复时间,促进病患早日疾病转归。

  • 标签: 腹腔镜 肝癌 根治术 护理 加速康复 外科理念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手术部位感染(SSI)是急诊腹部手术(EAS)患者术后最易发生的感染性并发症。在很大程度上大多SSI可以提前预防,但我国相关研究较少。本研究主要了解中国EAS后SSI发生的现状,并进一步探讨其发生的风险因素。方法采用多中心横断面研究的方法。收集2019年5月1日至6月7日期间全国33家医院进行EAS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围手术期有关资料和感染切口微生物培养结果。主要结局指标为EAS术后SSI发生率,次要结局变量为术后住院时间、重症监护室(ICU)入住率、ICU住院时间、治疗费用及30 d病死率。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EAS后SSI发生的风险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660例EAS患者,年龄(47.9±18.3)岁,男性占56.5%(373/660),术后发生SSI者占7.4%(49/660)。SSI的主要病原菌是大肠埃希菌[培养阳性率为32.7%(16/49)]。发生SSI的患者较未发生SSI患者的中位年龄更大(56岁比46岁,U=19 973.5,P<0.001),男性[71.4%(35/49)比56.1%(343/611),χ2=4.334,P=0.037]和糖尿病[14.3%(7/49)比5.1%(31/611),χ2=5.498,P=0.015]患者占比较高,术前血红蛋白水平(中位数:122.0 g/L比143.5 g/L,U=11 471.5,P=0.006)和白蛋白水平(中位数:35.5 g/L比40.8 g/L,U=9 452.0,P<0.001)偏低,血糖偏高(中位数:6.9 mmol/L比6.0 mmol/L,U=17 754.5,P<0.001),合并梗阻者[32.7%(16/49)比9.2%(56/611),χ2=25.749,P<0.001]和美国麻醉医师协会评分为3~4级者[42.9%(21/49)比13.9%(85/611),χ2=25.563,P<0.001]以及手术风险高者[49.0%(24/49)比7.0%(43/611),χ2=105.301,P<0.001]居多,手术方式以开腹者为主[81.6%(40/49)比35.7%(218/611),χ2=40.232,P<0.001],手术时间较长(中位数:150 min比75 min,U=25 183.5,P<0.001);从临床结局来看,SSI组患者ICU入住率[51.0%(25/49)比19.5%(119/611),χ2=26.461,P<0.001]和住院费用(中位数:4.4万元比1.5万元,U=24 660.0,P<0.001)增加,术后住院时间(中位数:10 d比5 d,U=23 100.0,P<0.001)和ICU入住时间(中位数:0 d比0 d,U=19 541.5,P<0.001)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较大(OR=3.253,95% CI:1.178~8.985,P=0.023)、结直肠手术(OR=9.156,95% CI:3.655~22.937,P<0.001)及手术时间较长(OR=15.912,95% CI:6.858~36.916,P<0.001)是SS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腹腔镜或机器人手术(OR=0.288,95% CI:0.119~0.694,P=0.006)是SSI发生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对拟行EAS的患者,应关注中老年患者与结直肠手术患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选择腹腔镜手术,尽可能缩短手术时间,以降低SSI的发生率,减轻患者和医疗机构的负担。

  • 标签: 急诊腹部手术 手术部位感染 危险因素 横断面研究
  • 简介:摘要:锁骨骨折固定术的麻醉方法很多,近年来笔者采用颈丛神经阻滞加高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用于锁骨骨折患者行手术治疗,操作简便易于掌握,损伤小,麻醉阻滞完善等特点,麻醉用药量小,基本避免了因局麻药用量过大所致的膈神经、喉返神经麻痹等并发症,而且穿刺点位置高完全避免了气胸的发生,提高了麻醉的安全性。

  • 标签: 锁骨骨折 手术治疗 麻醉
  • 简介:摘要锁骨骨折固定术的麻醉方法很多,近年来笔者采用颈丛神经阻滞加高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用于锁骨骨折患者行手术治疗,操作简便易于掌握,损伤小,麻醉阻滞完善等特点,麻醉用药量小,基本避免了因局麻药用量过大所致的膈神经、喉返神经麻痹等并发症,而且穿刺点位置高完全避免了气胸的发生,提高了麻醉的安全性。

  • 标签: 锁骨骨折 手术治疗 麻醉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及总结部分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拟行单心室姑息而最终转换为双心室解剖纠治的外科策略。方法2017年4月至2019年12月,14例原计划拟行单心室矫治的复杂先心病患儿最终转换为双心室解剖矫治,依据左、右心室发育及解剖特性分为2组:左右心室对称组(9例),均表现心内畸形复杂,但左、右心室发育对称,包括室间隔缺损远离型右心室双出口4例、大动脉转位伴室间隔缺损伴肺动脉狭窄2例、矫正型大动脉转位伴右心室双出口伴主动脉弓离断1例、右心室双出口伴肺动脉瓣下室间隔缺损伴房室连接不一致1例和肺动脉闭锁伴室间隔缺损1例;左、右心室不对称组(5例),均为功能性单心室,包括心脾综合征3例、心室不平衡型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2例。对两组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死亡、心脏功能及再手术情况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左右心室对称组接受双心室解剖矫治等待期(56.4±38.9)个月,术后死亡1例,早期并发症包括心律失常2例、胸腔积液3例和肺部感染2例。左右心室不对称组接受双心室解剖矫治等待期(20.4±15.8)个月,不对称侧的心室舒张期末容积(33.6±2.1)ml/m2,术后无死亡,早期并发症包括低心排血量综合征2例、心律失常1例和肾功能衰竭1例。两组手术时间、气管插管和ICU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术后随访4个月~3年,无院外死亡病例,左右心室对称组1例因上腔静脉与右心耳吻合口梗阻而再手术,左右心室不对称组1例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而置入心内膜永久性起搏器,全组心功能NYHA分级均为Ⅰ-Ⅱ级。结论不论左右心室发育良好或不对称的复杂先心病在计划拟行单心室矫治术前,通过术前的综合评估均有助于发现适宜病例,根据其解剖特性采取相应的双心室转换外科策略可获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但中远期结果仍需进一步随访。

  • 标签: 复杂先天性心脏病 外科治疗 双心室转换 单心室矫治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期间单中心149例小儿心外科手术的经验,提供安全可行的管理策略。方法针对COVID-19疫情的流行病学特点,建立隔离观察14天的管理策略,用于疫情期间小儿心外科手术安排。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3日至2020年3月20日期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在该管理策略指导下完成149例危重先心病外科手术的临床资料。主要复合终点是死亡和术后COVID-19疑似或确诊。结果149例患儿中男73例(49.0%);中位年龄136天。21例(14.1 %)来自上海,1例(0.7%)来自湖北省,127例(85.2%)来自非湖北、非上海地区。1例(0.7%)隔离未满14天的外地患儿在特殊防护下急诊手术;余148例(99.3%)进行了限期手术。1例(0.7%)死亡,术后无COVID-19确诊或疑似病例。结论COVID-19疫情期间,采用特定的管理策略能够安全实施小儿心脏外科手术,该管理策略可供出现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应对参考。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疫情 小儿 心外科 管理策略
  • 简介:【摘要】 目的 提高对肺淋巴管肌瘤病以及对由其引起难治性气胸手术治疗的认识。方法 报道我院一例肺淋巴管肌瘤病致双侧难治性气胸手术治疗,并对该疾病临床特点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肺淋巴管肌瘤病易发生难治性气胸,可以通过手术治疗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讨论 育龄期妇女如发生反复的自发性气胸,胸部 CT示双肺弥漫分布大小不一圆形或卵圆形薄壁囊泡,应考虑为肺淋巴管肌瘤,保守治疗效果不佳,部分患者经手术治疗可以获得较好的效果。

  • 标签: 淋巴管 平滑肌瘤病 手术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情景模拟结合"找茬"式教学在心血管外科规培住院医师院内感染防控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外科规培的31名住院医师作为对照组,另选取2019年4月至2020年3月规培的31名住院医师作为研究组。所有纳入对象均需接受院内感染防控培训,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研究组采用情景模拟结合"找茬"式教学,均教学1个月。比较两组教学后院内感染防控理论知识与技能操作成绩、院内感染防控相关的临床核心能力及对教学的认可度。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t检验和卡方检验。结果研究组教学后院内感染防控理论知识成绩[(91.29±6.64)vs.(86.73±6.02)]与技能操作成绩[(90.32±6.80)vs.(83.51±7.43)]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教学后院内感染防控知识学习主动性、医患沟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方面的临床核心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对教学的创新性、趣味性、有效性、实用性的认可度分别为83.87%、96.77%、90.32%、93.55%,对照组分别为61.29%、58.06%、67.74%、74.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心血管外科规培住院医师院内感染防控培训中采用情景模拟结合"找茬"式教学,可提高其理论和实践考核成绩,增强院内感染防控相关的临床核心能力,且规培生对教学的认可度更高。

  • 标签: 情景模拟 "找茬"式教学 心血管外科 住院医师 院内感染 规范化培训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持续术中神经监测(C-IONM)和间断性术中神经监测(I-IONM)在腔镜辅助甲状腺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18年12月59例接受腔镜辅助甲状腺手术的患者资料,根据不同术中神经监测方式分为C-IONM组和I-IONM组。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迷走神经及喉返神经功能评估采用(±s)表示,行独立t检验;喉返神经损伤情况行χ2检验。P<0.05为检验标准。结果两组术中神经监测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9例患者共解剖显露喉返神经86条,其中11条术中出现肌电图( EMG)振幅下降>50%,且在停止手术操作后10 min内均逐渐恢复至初始R1信号水平的70%以上,平均恢复时间为(6.7±2.5) min,两组患者术中喉返神经损伤及恢复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毕时EMG振幅和潜伏期较同组APS电极刺激初始时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光镜下两组迷走神经和喉返神经结构正常,纤维细胞完整,无神经束水肿及神经内血管损伤发生。结论腔镜辅助甲状腺手术中C-IONM技术和I-IONM技术在降低迷走神经和喉返神经损伤方面疗效近似,两种神经监测技术对患者神经功能变化无影响,均安全可靠。

  • 标签: 甲状腺切除术 腹腔镜 喉返神经 监测,手术中 疗效比较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结合舒适化浅镇静策略(early Comfort using Analgesia,minimal Sedatives and maximal Humane care, eCASH)及加速康复理念的护理模式在重症监护心脏移植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7月31日在重症监护室(ICU)入住的心脏移植手术患者59例为研究对象,按入住ICU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29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采用心脏移植术后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结合eCASH及加速康复理念的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谵妄发生情况、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以及MRC肌力评分。结果观察组谵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住院总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MRC肌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结合eCASH及加速康复理念的护理模式应用于心脏移植手术患者可有效降低患者谵妄的发生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及总住院时间,值得在心脏移植手术患者的护理中进行推广。

  • 标签: 心脏移植 eCASH理念 加速康复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