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8 个结果
  • 作者: 张波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29
  • 出处:《健康世界》2019年12期
  • 机构:威远县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四川内江642450
  • 简介:消化系统疾病在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比如胃炎、结肠炎、胃食管反流、胰腺炎、胃溃疡等,都是目前发病风险较高的消化系统疾病,这些疾病会导致消化不良,减弱患者的食欲,降低其生活质量。若耽误治疗,随着病情的发展,很可能引起癌症。因此,早诊断、早干预治疗,把疾病对身体的危害降到最低显得尤为重要。现阶段,临床多采用消化进行诊断,特别是超声技术的出现,在降低误诊率、错诊率、漏诊率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 标签: 消化内镜;诊断新技术;超声内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个体化预测老年早期胃癌(EGC)患者黏膜下剥离术(ESD)后复发风险的列线图模型构建。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我院消化科2000年1月至2016年12月共收治行ESD治疗的老年EGC患者3 987例,选择临床病理资料和随访资料完整的28例复发患者作为复发组,276例未复发患者作为对照组。调取所有患者一般资料,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EGC患者ESD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利用R软件建立相应的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结果3 987例老年EGC患者,平均随访2.7年,29例复发,复发率为0.73%(29/3 987)。复发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年龄≥75岁[11例(39.3%)比171例(62.0%)]、病变≥3 mm[19例(67.9%)比111例(40.0%)]、T分期黏膜层[9例(32.1%)比153例(55.4%)]和淋巴结转移[19例(67.9%)比102例(39.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5岁(OR=2.128,95%CI:1.373~3.624)、T分期(OR=1.763,95%CI:1.079~2.934)、病变≥3 mm(OR=2.604,95%CI:1.363~4.217)、淋巴浸润(OR=2.871,95%CI:1.425~5.639)是EGC患者ESD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 0.05)。基于以上危险因素建立的列线图模型,验证结果显示预测值与实测值基本一致,具有较好的预测性能;内部验证结果显示,一致性指数为0.817(95%CI:0.722~0.941),提示该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准度和区分度。结论对老年EGC患者行ESD术前,应充分考虑年龄、肿瘤大小、T分期和淋巴浸润等因素,综合评估EGC患者ESD术后的复发率。本预测模型能提高术后复发的诊断效能,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标签: 胃肿瘤 复发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蓝光成像(blue laser imaging,BLI)对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以普通白光(white light endoscopy,WLE)筛查出的253处结直肠黏膜形态或色泽发生异常改变者为研究对象,分别行WLE、联动成像(linked color imaging,LCI)、蓝光成像对比(BLI-contrast)、亮蓝光成像(BLI-bright)模式检查,依据2010年版WHO消化系统肿瘤分类标准,以内治疗切除标本的病理诊断为金标准,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评价WLE、LCI、BLI-contrast、BLI-bright下诊断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采用McNemar配对卡方检验,比较LCI、BLI-contrast、BLI-bright与WLE模式诊断的效果。结果病理检查显示WLE、LCI、BLI-contrast、BLI-bright对于癌性病变诊断的敏感度分别为79.1%、84.2%、89.9%、97.1%,特异度分别为69.3%、74.6%、91.2%、95.6%。WLE、LCI、BLI-contrast、BLI-bright下诊断与病理诊断一致的病灶分别占74.7%(189/253)、79.8%(202/253)、90.5%(229/253)、96.4%(244/253),Kappa值分别为0.487、0.591、0.809、0.928。与WLE相比,LCI、BLI-contrast、BLI-bright下诊断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明显升高(P<0.05)。结论采用LCI、BLI-contrast、BLI-bright模式可提高下诊断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的准确性。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内窥镜检查 胃肠道 诊断 蓝光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体外自助式扩张球囊预防食管大面积病变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后食管狭窄的长期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行ESD且术后黏膜缺损≥5/6食管环周、长度30~100 mm的早期食管癌或癌前病变患者,术后使用体外自助式扩张球囊预防食管狭窄。ESD术后食管黏膜缺损分为2级:1级为≥5/6环周但未累及全环周;2级累及全环周。观察术后狭窄发生率,狭窄出现时间,下球囊扩张(endoscopic balloon dilations,EBD)或放射状切开(radial incision and cuttings,RIC)治疗狭窄的次数,以及其他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共27例患者纳入研究,随访14~38个月,其中术后黏膜缺损范围1级的患者3例,2级24例。术后黏膜缺损长度(73.7±18.4)mm,球囊放置时间(92.0±20.0)d;总狭窄发生率为18.5%(5/27),其中术后黏膜缺损2级的患者狭窄发生率为16.7%(4/24)。球囊取出到发生狭窄的中位时间为17 d,其中2例狭窄患者分别进行了3次EBD治疗,其余3例患者分别接受了2次、1次和2次RIC治疗。所有患者在佩戴球囊过程中未出现穿孔和迟发性出血。结论对于ESD术后黏膜缺损≥5/6食管环周且长度≤100 mm的食管大面积病变患者,体外自助式扩张球囊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预防术后狭窄的方法。

  • 标签: 食管狭窄 食管肿瘤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体外自助式扩张球囊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切开复位固定加植骨术配合中药分期治疗对跟骨关节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2016年11月—2019年7月收治的跟骨关节骨折90例。随机分为A、B两组,实验组A组45例,采用切开复位固定加植骨术配合中药分期治疗;对照组B组45例,切开复位固定加植骨术。将治疗前后观察指标数据进行收集,通过相应的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对比分析。结果:A组比B组在Bohler及Gissane角提升度上存在明显差异,且P<0.05;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B组少15.5%,差异明显,且P<0.05。结论:切开复位固定加植骨术配合中药分期治疗对跟骨关节骨折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 标签: 切开复位内固定 中药分期治疗 跟骨关节内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固定法在跟骨骨折治疗上的临床观察。方法按照随机分号法将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间诊治的108例跟骨骨折患者均分为两组,对单号组患者采用固定法治疗(观察组),对双号组患者采用传统手术固定方法治疗(对照组),对比观察二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在术后优良率方面,观察组的94.44%远远高于对照组的75.93%,二者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方面,观察组患者分别为(131.16±25.46)min、(11.26±3.06)d,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的(179.46±30.16)min、(18.56±2.05)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固定法治疗跟骨骨折不仅可以提高治疗后的优良率,而且还能减少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内固定法 跟骨骨折 优良率 手术时间 住院时间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研究主要是针对神经外科重症患者,采取肠营养支持临床护理,所收获到的临床疗效,展开分析和探究。方法:随机选择我院神经外科收录的重症患者,总计是有六十八名,所有患者都进行肠营养支持的护理,随机均分,观察组神经外科患者采取优质护理,而对照组则是采取临床常规护理举措,对比两组患者的血清蛋白和血红蛋白浓度。结果:对两组患者的治疗前血清蛋白和血红蛋白浓度进行比较,没有差别存在,P>0.05,而在研究护理之后,对照组的上述两项是没有观察组的指标更加理想,P

  • 标签: 神经外科 重症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 优质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将常规开腹与腹腔辅助治疗方法进行对比,研究这两种方法对结直肠肿瘤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3月-2017年3月期间接收的60例结直肠肿瘤患者为例进行分析。将上述的60名患者随机的平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均为30人。对照组患者选择常规的开腹治疗方式,观察组的患者选择腹腔辅助下的手术方式,对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后并发症出现的几率,其中对照组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几率大小为26.7,观察组患者手术后出现并发症的几率大小为6.7,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出现几率之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相比于常规的开腹手术治疗方式,腹腔辅助下的手术治疗方式在治疗结直肠肿瘤患者方面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因此可以被广泛的应用在临床治疗当中。

  • 标签: 腹腔镜 结直肠 肿瘤 辅助治疗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分层质控和专项质控在超声科质控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应用分层质控和专项质控的方法分别从基础质控、深层质控、产筛质控、危急值质控四个方面对纳入质控范围的超声报告进行质控。探索分层质控、专项质控实施前、后报告合格率及临床综合满意度的变化。结果实施分层质控和专项质控后基础质控、深层质控、产筛质控和危急值质控报告合格率均明显上升。临床综合满意度得分[(90.58±1.79)分],高于实施前[(80.37±2.7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实施“分层质控”是提升超声报告质量和临床满意度的有效方法。

  • 标签: 超声检查 质量控制 管理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外输尿管裁剪腹腔肾盂成形术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9年8月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采用体外输尿管裁剪腹腔肾盂成形术治疗肾盂输尿管连接处梗阻(UPJO)2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9例,女7例。年龄6~54岁,平均22.3岁。单侧22例,其中右侧6例,左侧16例;双侧2例。查体发现7例,腰部胀痛不适19例。体质指数17.2~26.4 kg/m2,平均21.7 kg/m2。轻度肾积水5例,中度肾积水17例,重度肾积水4例。异位血管压迫输尿管6例。26例均在腹腔下离断肾盂输尿管后将输尿管经腹腔切口拉出体外,在体外纵行剪开输尿管,最低点缝合1针后送回腹腔,然后继续在腹腔下完成双J管置入及肾盂输尿管吻合术。双侧肾积水患者行两次手术,两次手术间隔4个月。结果26例共28次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手术。手术时间50~158 min,平均99 min。出血量10~50 ml,平均19.4 ml。引流管留置4~10 d,平均5.3 d;1例术后第3天出现漏尿,每日引流液>500 ml,术后第7天突然减少,引流管留置10 d后自愈;无腹膜炎、发热病例。住院时间5~11 d,平均6.5 d。随访6~24个月,平均10.8个月。所有患者腰痛症状消失。24例术后3个月复查CT提示肾积水减轻或消失,2例肾积水较术前无明显变化,术后定期复查肾积水无进展,未特殊处理。结论体外输尿管裁剪腹腔肾盂成形术同时具备微创和灵活的特点,大大降低了手术难度,缩短了手术时间,成功率较高。

  • 标签: 腹腔镜 体外输尿管裁剪 肾盂成形术 肾盂输尿管连接处梗阻
  • 简介:摘要颅黏液样间叶性肿瘤是一种罕见的肿瘤,分子遗传学伴EWSR1与CREB家族基因融合。本文报道1例9岁男性患儿,小脑占位性病变,肿瘤结节状生长,界限清楚,肿瘤细胞椭圆形、梭形或星芒状,疏密不等,大部分呈条索状或疏松网状分布于黏液性间质中,间质可见“石棉样”纤维,局灶细胞较丰富,呈片状排列。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波形蛋白阳性,结蛋白及CD68部分阳性,上皮细胞膜抗原及CD99弱阳性,胶质纤维酸性蛋白、Olig2、S-100蛋白、平滑肌肌动蛋白、p63、CD34等均阴性,p53野生型表达,热点区Ki-67阳性指数约20%。分子表型:荧光原位杂交检测到EWSR1基因分离,二代测序检测出EWSR1-CREB1及SELENOW-EWSR1融合基因。病理诊断为伴EWSR1-CREB1融合的颅黏液样间叶性肿瘤。术后7个月,患者状态良好,无复发及转移。诊断时应与脑膜瘤、胶质瘤、伴EWSR1-CREB家族基因融合的其他肿瘤及骨外黏液样软骨肉瘤等形态相似的肿瘤鉴别。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实验将针对老年腹腔手术患者实施手术室细节护理,总结护理策略。方法:2020年6月至2021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了80例老年腹腔手术患者,将其当做本次实验的对象,分组以盲抽的方式选择患者,手术室细节护理(观察组),常规护理(对照组)。对比治疗成果。结果:从数据可见,观察组手术用时为(83.56±10.36)min,对照组为(103.33±14.05)min,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此同时,在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评估中,护理前后存在差异,以观察组得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手术室细节护理对于老年腹腔手术患者的治疗有一定帮助,有助于缓解患者对手术的焦虑,并提升配合度,缩短了手术用时,值得推广。

  • 标签: 手术室细节护理 老年患者 腹腔镜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阑尾炎患者接受腹腔或开腹手术的效果。方法:从2020年1月-2022年10月期间因急性阑尾炎入院的患者随机选择60例,将治疗方式作为临床分组依据,即实验与对照,各组病患人数均为30例。对照组整体病患均接受开腹手术,实验组整体实施腹腔治疗,对比疗效。结果:实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急性阑尾炎患者实施腹腔手术疗效优于传统开腹手术,且对患者实施治疗,其发生并发症的几率显著降低。

  • 标签: 腹腔镜 开腹手术 急性阑尾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在胡桃夹综合征(NCS)3D打印血管外支架植入术疗效评价中的临床价值。方法纳入2015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拟行腹腔3D打印血管外支架植入术治疗的NCS患者41例。所有患者于术前及术后1周分别行超声及CT血管造影(CTA)检查,评估左肾静脉受压情况及相关血流动力学改变。结果术前超声显示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之间的夹角为(21.29±4.53)°,术后为(47.42±7.45)°,较术前显著改善(P<0.001)。术前可见左肾静脉明显受压,最细处内径仅为(1.51±0.49)mm,且血流峰值速度为(143.92±50.40)cm/s;术后超声检查显示左肾静脉受压狭窄处明显扩张,未见高速血流;术后肾门处左肾静脉内径、肾门处左肾静脉血流速度、精索静脉内径较术前均显著改善(P<0.001)。与超声检查结果类似,CTA亦发现术后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之间的夹角较术前显著增大[(17.59±4.56)°对(52.27±9.01)°,P<0.001],术前CTA测得左肾静脉受压处内径为(2.09±0.86)mm,术后明显扩张,肾门处左肾静脉内径治疗后显著减小(P<0.001)。结论超声检查能够有效评估NCS患者3D打印血管外支架植入术治疗前后的左肾静脉受压情况及相关血流动力学改变,可为该类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价提供一种可靠方法。

  • 标签: 超声检查 胡桃夹综合征 3D打印 血管外支架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