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人体暴露于电离辐射后会引发各个组织器官的损伤,其中,皮肤是人体最先暴露于射线的器官,其损伤的机制和治疗是研究的热点。放射皮肤损伤(RISI)最常见于放疗后,还可见于核工业生产、放射实验室和工业探伤等意外核事故。RISI形成后影响患者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严重者会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然而,到目前为止,对于RISI尚无标准的治疗方案。笔者回顾归纳总结了RISI的治疗方法,旨在为临床治疗和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辐射损伤 皮肤 放射性皮炎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目标导向镇静(EGDS)策略用于急性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效果和可行。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9年3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110例急性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EGDS组和按需镇静组。EGDS组患者入组后立即持续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镇静,以0.2 μg·kg-1·min-1为起始剂量,连续72 h;按需镇静组则静脉推注丙泊酚按需镇静。采用Richmond躁动-镇静评分(RASS)和脑电双频指数(BIS)持续监测镇静深度。所有患者均给予舒芬太尼维持镇痛,并依据病情需要给予甘露醇脱水降颅压、止血或抗血小板等综合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镇静前及镇静24、48、72 h的生命体征、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BIS和动脉血气分析,以及机械通气时间、镇痛药物用量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① 110例患者中剔除脑出血再次手术、脑疝病情恶化、家属放弃治疗、中途退出试验患者后,最终有105例完成治疗,其中EGDS组56例,按需镇静组49例,两组性别、年龄、颅脑损伤类型、基线APACHEⅡ和GCS评分及机械通气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与镇静前比较,两组镇静后心率(HR)均显著下降直至72 h,以EGDS组降低更显著(次/min:70.49±7.53比79.83±9.48,P<0.05)。除HR外,按需镇静组APACHEⅡ和GCS评分于镇静72 h较镇静前明显改善,其余指标均无明显变化。与镇静前比较,EGDS组于镇静24 h起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即明显升高,48 h起平均动脉压(MAP)明显降低、GCS评分和BIS明显升高,直至72 h,且各指标均较按需镇静组明显改善〔72 h PaCO2 (mmHg,1 mmHg=0.133 kPa):40.30±5.98比31.57±8.20,72 h MAP(mmHg):85.01±8.26比89.54±9.41,72 h GCS评分(分):8.62±3.34比7.89±2.74,72 h BIS:60.87±24.79比56.68±33.43,均P<0.05〕;EGDS组APACHEⅡ评分仅于镇静72 h明显低于镇静前,且与按需镇静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17.10±7.05比18.90±3.32,P>0.05);EGDS组氧合指数(PaO2/FiO2)仅在镇静24 h较按需镇静组显著升高(mmHg:261.05±118.45比226.45±96.54,P<0.05)。③与按需镇静组比较,EGDS组机械通气时间显著缩短(h:20.56±9.03比27.75±11.23,P<0.05),舒芬太尼总量显著减少(μg:79.16±26.76比102.46±35.48,P<0.05)。④与按需镇静组比较,EGDS组心动过缓发生率显著升高〔10.71%(6/56)比6.12%(3/49),P<0.05〕,心动过速发生率显著下降〔14.29%(8/56)比38.78%(19/49),P<0.05〕,而低血压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36%(3/56)比4.08%(2/49),P>0.05〕;按需镇静组意外拔管发生率为4.08%(2/49),而EGDS组无一例意外拔管事件发生。结论EGDS可提高急性脑损伤患者GCS评分和BIS,提示该镇静策略可能有助于改善急性脑损伤患者神经功能,且方法安全、可行。

  • 标签: 早期目标导向镇静 脑损伤,急性 脑电双频指数 右美托咪定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125I放射粒子单纯植入治疗腮腺区复发性腺样囊性癌的靶区设计方法及剂量学参数。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月至2019年10月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收治的行单纯125I放射粒子近距离植入治疗的25例复发性腮腺腺样囊性癌患者的靶区设计及剂量学参数。术前结合腺样囊性癌病理学特点对不同复发部位设计靶区范围,处方剂量为100~120 Gy,术后验证靶区范围与剂量学参数。随访统计局部控制情况及放疗相关不良反应。结果25例患者复发部位分别为腮腺浅叶区10例,腮腺深叶区7例,颅底区及乳突颌后区复发各4例。中位植入粒子数量为59颗,粒子活度18.5~25.9 MBq,植入后验证所有患者均实现植入前靶区设计范围,D90、V100、V150等剂量学参数与植入前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年、5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81.5%和61.5%,不同部位的局部控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应用125I放射粒子植入治疗腮腺区复发性腺样囊性癌,通过结合病理学特点及复发部位优化靶区设计,合理准确应用达到剂量学参数,可获得较好的局部控制。

  • 标签: 125I放射性粒子 腮腺腺样囊性癌 剂量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放射核素骨显像联合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WB-DWI)诊断乳腺癌骨转移的价值。方法抽取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收治的乳腺癌疑似骨转移患者182例,均行放射核素骨显像检查和WB-DWI检查。以骨髓穿刺结果为"金标准",对比放射核素骨显像和WB-DWI单独与联合诊断乳腺癌骨转移的诊断结果、诊断效能,对比不同骨组织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分析放射核素骨显像和WB-DWI的影像学表现。结果182例乳腺癌疑似骨转移患者中,骨髓穿刺确诊骨转移52例,其中单发骨转移11例,多发骨转移41例;肋骨33例,脊椎20例,胸/锁骨37例,骨盆11例。采用放射核素骨显像诊断出骨转移51例,非骨转移40例;采用WB-DWI诊断出骨转移50例,非骨转移41例;采用二者联合诊断出骨转移59例,非骨转移32例。放射核素骨显像联合WB-DWI诊断的灵敏度(96.15%,50/52)高于放射核素骨显像单独诊断(80.77%,42/52)及WB-DWI单独诊断(82.69%,43/52),P<0.05。放射核素骨显像联合WB-DWI诊断的漏诊率(3.85%,2/52)低于放射核素骨显像单独诊断(19.23%,10/52)及WB-DWI单独诊断(17.31%,9/52),P<0.05。肋骨、脊椎、胸/锁骨、骨盆转移病灶的ADC值低于正常骨组织(P<0.05)。结论放射核素骨显像联合WB-DWI诊断乳腺癌骨转移,可提高诊断灵敏度,降低漏诊率,且骨转移病灶ADC值较低,可为临床诊断鉴别骨转移提供丰富影像学依据。

  • 标签: 乳腺癌 骨转移 放射性核素骨显像 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 诊断效能 表观扩散系数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早期目标导向镇静(EGDS)对急性脑损伤患者脑氧代谢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队列研究,选择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重症医学科收治的108例急性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病情、右美托咪定禁忌及耐受情况,并结合家属意愿将患者分为EGDS组和按需镇静组。两组患者均根据病情进行外科手术、机械通气、甘露醇脱水降颅压、止血或抗血小板等常规综合治疗,均持续泵入舒芬太尼镇痛。EGDS组给予以右美托咪定为基础的连续72 h镇静,输注速度0.2~0.7 μg·kg-1·min-1;按需镇静组仅在患者出现躁动而影响治疗时静脉推注0.5~1.0 mg/kg丙泊酚镇静。比较两组患者镇静前及镇静24、48、72 h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脑灌注压(CPP)、颅内压(ICP)〕、镇静指标〔脑电双频指数(BIS)〕、病情严重程度指标〔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和脑氧代谢指标〔颈内静脉血乳酸(Lac)、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SjvO2)、脑动脉血氧含量(CaO2)、脑氧摄取率(CERO2)、脑动脉-静脉血氧含量差(a-vDO2)〕的差异。结果① 108例患者中,因脑出血行二次手术或脑疝剔除3例,最终共105例完成研究过程,其中EGDS组54例,按需镇静组5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颅脑损伤类型、GCS评分、机械通气比例、手术治疗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②与镇静前相比,两组患者Lac、CERO2和a-vDO2均随镇静时间延长呈降低趋势,而SjvO2和CaO2逐渐升高;以EGDS组起效更快,Lac、SjvO2、CERO2和a-vDO2均于镇静24 h即较镇静前明显改善,且EGDS组镇静72 h时上述指标均明显优于按需镇静组〔Lac(mmol/L):1.81±0.31比2.19±0.12,SjvO2:0.714±0.125比0.683±0.132,CaO2(mL/L):201.21±15.25比179.65±14.07,CERO2:(27.87±3.66)%比(33.00±2.58)%,a-vDO2(mL/L):44.32±5.68比48.57±8.22,均P<0.05〕。③与镇静前相比,两组患者HR、MAP和ICP均随镇静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而CPP、BIS和GCS评分均呈升高趋势;以EGDS组起效更快,镇静24 h时HR以及镇静48 h时MAP、CPP、BIS和GCS评分均较镇静前明显改善,且EGDS组镇静72 h时上述血流动力学指标、镇静指标和GCS评分均明显优于按需镇静组〔HR(次/min):70.69±7.80比79.85±9.77,MAP(mmHg,1 mmHg=0.133 kPa):84.23±8.76比89.97±9.48,ICP(mmHg):14.23±8.76比15.97±9.48,BIS:60.56±24.58比56.86±33.44,GCS评分(分):8.06±3.63比7.86±2.98,均P<0.05〕。两组患者APACHEⅡ评分均于镇静72 h时较镇静前明显降低,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按需镇静相比,EGDS能降低急性脑损伤患者脑氧代谢,改善昏迷程度,减轻病情严重程度。

  • 标签: 早期目标导向镇静 脑损伤,急性 脑氧代谢 右美托咪定
  • 简介:摘要:近几年,我国重型颅脑损伤的发病率在逐年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医疗系统的压力。重型颅脑损伤具有致残率及致死率高的特点,及时有效的针对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病情治疗和控制的效果,因此,如何高质量开展院前急救护理是当前护理人员面临的一大难题。本文研究分析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院前急救护理进展,以期能够帮助护理人员优化调整后续护理工作,进而实现院前急救护理水平的大幅提升。

  • 标签: 重型颅脑损伤 院前急救护理 呼吸道护理 伤情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高压氧治疗对于颅脑损伤大鼠神经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并探讨其相关机制。方法选取50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选取16只作为假手术对照组,剩余34只采用侧向液压打击(lateral fluid percussion, LFP)法进行颅脑损伤大鼠模型的构建。从建模成功的大鼠中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选择16只作为脑损伤对照组(不进行高压氧治疗),另选16只颅脑损伤大鼠作为高压氧治疗组。高压氧治疗组于造模后6 h进行高压氧治疗,连续4周。通过水迷宫实验检测3组大鼠的空间记忆能力,并比较3组大鼠神经细胞凋亡数、胆碱乙酰转移酶(choline acetyltransferase, ChAT)阳性细胞数以及海马部位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表达情况。结果水迷宫实验中假手术对照组大鼠所用时间最短,高压氧治疗组次之,脑损伤对照组用时最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穿越站台区域的次数在假手术对照组最多,高压氧治疗组次之,脑损伤对照组最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间探索实验中高压氧治疗组大鼠在站台附近的运动轨迹较密集,在目标象限的运动时长和运动距离较长。脑损伤对照组大鼠的神经细胞凋亡明显高于高压氧治疗组和假手术对照组,假手术对照组细胞凋亡最少。ChAT阳性细胞数在假手术对照组数量最多,高压氧治疗组次之,脑损伤对照组最少,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平均截面积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大鼠海马区HIF-a阳性细胞数在脑损伤对照组最多,高压氧治疗组次之,假手术对照组几乎无棕色细胞;3组大鼠大脑组织含水量及伊文氏蓝含量在假手术对照组最低,高压氧治疗组次之,脑损伤对照组最高,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压氧治疗能够明显改善大鼠海马区神经细胞存活状况,减少细胞凋亡和HIF-1α表达,提高大鼠的学习与记忆能力,能够减轻局部脑水肿,促进大鼠血脑屏障的恢复能力。

  • 标签: 颅脑损伤 高压氧 神经功能 水迷宫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压力损伤质量控制中,引入护理敏感质量指标的临床价值。方法:研究对象为2021年3月—2022年3月医院收治的114例有压力损伤风险患者,随机分为人数相同的两组(n=57),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研究组在护理中引入护理敏感质量指标,观察两组干预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研究组压力损伤防治措施落实率更高,发生率更低,P

  • 标签: 护理敏感质量指标 压力性损伤 质量控制
  • 作者: 许潇 刘祥 张杰 陈启 范胜男 邓君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3-21
  • 出处:《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21年第02期
  • 机构:内蒙古自治区综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放射防护科,呼和浩特 010031,呼和浩特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放射防护科 010070,包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放射防护科 014030,呼伦贝尔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放射防护科,海拉尔 021008,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 辐射防护与核应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8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分析2015—2019年内蒙古地区医学应用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为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和辐射防护管理提供数据基础和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国家个人剂量登记系统采集内蒙古地区医学应用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数据,并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2015—2019年各年度医学应用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依次为0.72、0.87、0.88、0.71和0.64 mSv。诊断放射学、牙科放射学、核医学、放射治疗、介入放射学和其他应用6种职业类别放射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466.56,P<0.05),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与核医学放射工作人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高于其余职业类别(Z=19.95、9.87、10.10、12.76,P<0.05)。结论医学应用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满足国家标准要求。介入放射学和核医学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相对较高,特别是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和放射药物操作人员,应持续改进和完善相应辐射防护工作场所防护措施。

  • 标签: 医学应用 放射工作人员 外照射 个人剂量
  • 简介:摘要目前肿瘤治疗进入了免疫治疗时代。但近年来发现,胸部放疗后应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起到协同抗肿瘤作用的同时,也会引发放射唤醒性肺炎(RRP)。RRP是一种少见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严重者甚至导致患者死亡。研究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引起RRP的相关机制以及影响因素,对加强RRP的认知管理以及降低RRP发生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免疫疗法 放射疗法 肺炎 辐射性肺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氧诱导因子—脯氨酰羟化酶抑制剂(hypoxia-inducible factor prolyl hydroxylase inhibitor,HIF-PHI)预处理小鼠能否减轻炎症反应,减少细胞凋亡,缓解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方法将雄性C57BL/6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Sham)组、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组、IRI+HIF-PHI组,每组6只,其中IRI+HIF-PHI组提前1周隔天灌胃罗沙司他20 mg/kg。建立肾脏缺血再灌注模型后,检测各组小鼠血清肌酐(sCr)水平;HE染色观察小鼠肾组织病理变化并进行损伤评分;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评估肾组织细胞凋亡;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RT-PCR)反应检测肾脏组织内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以及白介素1β(IL-1β)的mRNA表达水平;免疫荧光及免疫组化分别检测HIF-1α,炎症因子TNF-α和IL-1β表达情况。结果与IRI组相比,IRI+HIF-PHI组小鼠sCr水平明显降低(P<0.01),肾组织损伤情况明显改善,肾小管损伤半定量评分更低(P<0.01),凋亡细胞减少(P<0.01),TNF-α和IL-1β的表达水平降低(P<0.05);相较于Sham组,IRI组HIF-1α的mRNA表达增加不明显(P>0.05),免疫荧光显示IRI组肾脏组织HIF-1α在髓质区表达增加,皮质增加不明显,而HIF-PHI预处理后,HIF-1α的mRNA表达明显增加(P<0.05),肾皮质HIF-1α的表达明显增加,但其髓质区HIF-1α表达弱于IRI组。结论HIF-PHI能够提高HIF-1α表达水平,并减弱炎症因子表达,减轻炎症反应,达到抑制细胞凋亡、改善肾功能、缓解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 标签: 缺血再灌注损伤 低氧诱导因子 小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质量指数(BMI)轨迹与新发非酒精脂肪肝病(NAFLD)的相关,为NAFLD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开滦研究中符合入选标准的16 388例观察对象组成研究队列,依据观察对象2006-2007、2008-2009、2010-2011年度健康体检的BMI数值,用SAS Proc Traj程序确定4个不同的BMI轨迹组,分别为低稳定组、中稳定组、中高稳定组、高稳定组,随访各组人群2012-2013、2014-2015、2016-2017年度健康体检时NAFLD的发病情况。最终纳入统计分析的观察对象共14 998例,比较4组NAFLD累积发病率的差异,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不同BMI轨迹与新发NAFLD的相关。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并进行两两比较,方差齐用LSD检验,方差不齐则用Dunnett’s T3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用χ2检验;用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BMI轨迹组NAFLD累积发病率的差异。结果NAFLD的累积发病率随着BMI轨迹的升高而增加,分别为31%、47%、63%、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校正年龄、性别等多种混杂因素后,BMI中稳定组、中高稳定组、高稳定组NAFLD发病风险仍为BMI低稳定组的1.757[95%可信区间(CI):1.589~1.942]、2.612(95%CI:2.353~2.900)、3.566(95%CI:3.129~4.064)倍(P < 0.01)。结论发生NAFLD的风险随着BMI轨迹的升高而增加,BMI长期高水平是NAFLD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脂肪肝 体质量指数轨迹 队列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治疗依从及其影响因素相关研究。方法:选取2022年3月-2023年3月期间,来我院进行抑郁症救治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依照其遵医成分分化为依从(n=50)、不依从(n=50)两组,遂对患者救治依从同影响因素相关进行分析。结果:组间患者年龄、性别指数无显著差异;而在婚姻状态及文化差异上有较大差异。依从组复发人数为13例,未复发人数为27,数据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依从组中复发例数为57例,3例未复发,数据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护人员需及时向患者说明遵医用药以及医治依从的核心作用,并帮助患者调节好家庭环境,同时强化医护人员自身救护能力,进而提升治疗依从,降低复发机率。

  • 标签: 抑郁症 治疗依从性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体外冲击波治疗脑卒中后痉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中国知网等数据库中有关体外冲击波治疗脑卒中后痉挛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按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文献并进行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2项研究,53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体外冲击波对脑卒中后指屈肌、腕屈肌以及肱二头肌痉挛改善的即刻效应和短期效应均比对照组更具优势[加权均数差(WMD)=-0.84,95%置信区间(CI)为(-1.03,-0.65),P<0.01];体外冲击波对脑卒中后手腕运动功能的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并无优势[WMD=0.95,95%CI(-0.16,2.5),P=0.23];暂未有证据显示其对下肢运动功能的改善优于对照组[WMD=-1.33,95%CI(-7.98,5.32),P=0.69]。结论体外冲击波可以有效降低脑卒中后痉挛的程度,安全好,可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方法。

  • 标签: 体外冲击波 痉挛 随机对照试验 系统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对肿瘤肠梗阻的临床诊治方法进行分析探讨,并对诊治体会进行总结。方法选取于2013年4月-2015年3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7例肿瘤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采用不同方式的手术治疗后,所有患者均手术成功,无死亡病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4.9%。结论肿瘤肠梗阻对患者的身体健康以及生命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对肿瘤肠梗阻进行早期诊断并进行科学、有效的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 标签: 肿瘤性肠梗阻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超微经皮肾镜治疗直径<3 cm肾结石的安全及有效。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8年8月于本院治疗的80例直径<3 cm的肾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研究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行输尿管软镜碎石术(FURL),研究组行超微经皮肾镜碎石术(SMP)。比较两组手术指标、住院时间、血红蛋白、血肌酐、并发症及各阶段结石清除率。结果研究组平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治疗费用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血红蛋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肌酐、血尿素氮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第7天、第60天结石清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发热、肾绞痛发生率高于研究组(P<0.05)。结论SMP与FURL治疗直径<3 cm肾结石对患者肾功能无明显影响,而SMP术后各阶段结石清除率更高,发热、肾绞痛发生率较低,疗效突出。

  • 标签: 肾结石 肾造口术, 经皮 输尿管镜检查
  • 简介:分泌中耳炎是引起儿童轻中度听力障碍的重要原因。由于儿童解剖结构、免疫状态的特殊,使分泌中耳炎患病率很高。临床中隐匿症状较多,轻中度听力损失易被忽略,长期积累可导致言语交流障碍,并影响儿童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儿童分泌中耳炎的危害,早期发现,及时干预诊治,可有效减少轻中度听力障碍对儿童的言语功能的影响。

  • 标签: 儿童 分泌性中耳炎 听力障碍、言语交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舌下脱敏治疗对螨虫致敏过敏鼻炎患儿的疗效。方法回顾研究2014年3月至2019年9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门诊490例螨虫致敏过敏鼻炎患儿,并依据患儿的临床情况,将其分成低龄儿童组、脱敏治疗时长组、个体化剂量调整组及多重过敏疗效评估组,记录患儿在首诊、治疗12个月、24个月及36个月时的鼻部总症状评分(TNSS)、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AS)及总用药评分(TMS),并计算症状药物联合评分(CSMS)。结果共有374例(76.32%)患儿完成了本次研究。其中低龄儿童用药组中,≤3岁组与>3岁组在用药12个月后的CSMS(2.20±1.61、2.50±1.78)、TNSS(2.80±2.32、3.60±2.71)及VAS(3.50±1.16、3.90±1.43)显著低于首诊时的评分CSMS[(4.50±1.44、5.30±1.32)、TNSS(6.20±1.89、7.50±2.19)、VAS(5.40±2.33、5.90±1.61)];此外,在脱敏治疗不同时间组中,完成36个月脱敏治疗患儿,仅在3年组中,评分分别为TNSS(0.90±0.97)、VAS(1.30±1.19)和CSMS(1.70±1.28),完成24个月脱敏疗程患儿在2年组和3年组的评分分别为TNSS(2.10±0.95、2.00±0.97)、VAS(3.00±1.56、3.10±1.68)、CSMS(3.10±1.15、2.90±1.19),完成12个月脱敏治疗患者在1年组、2年组和3年组中评分为TNSS(3.20±1.27、3.10±1.41、3.20±1.41)、VAS(4.50±2.11、4.70±2.19、4.50±2.17)和CSMS(4.20±1.39、3.70±1.32、4.10±1.39);脱敏治疗疗效不佳患儿在进行个体化增量后6个月(即治疗后12个月)达到与对照组相近的评分,即4号4滴组、4号5滴组和对照组的评分CSMS(2.90±1.56、2.90±1.88、2.40±1.69)、TNSS(4.70±2.98、3.90±2.77、3.80±2.45)和VAS(4.20±1.29、4.50±1.62、4.20±1.14);多重过敏患者脱敏2年后最终达到与单一过敏患者相近的疗效,单一过敏组、合并1~2种过敏原和合并3种以上过敏原组评分分别为CSMS(2.30±0.50、2.10±1.01、1.90±1.01)、TNSS(3.50±2.62、3.70±2.62、3.20±2.82)和VAS(4.50±1.00、4.10±1.57、3.80±1.54)。结论脱敏治疗在低龄儿童用药、多重过敏等方面均可发挥疗效,部分患儿在剂量调整后获得更好疗效。

  • 标签: 过敏性鼻炎 儿童 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 疗效
  • 简介:摘要固有免疫亦称天然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是指机体与生俱有的抵抗体外病原体侵袭、清除体内抗原性异物的一系列防御能力,与适应免疫不同,其作用广泛,非针对特定抗原,是机体抵御病原微生物的第一道防线。分泌中耳炎(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OME)是一种常见病,尤其在儿童多发,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相关机制又存在冲突和交叉。近年来随着对中耳免疫学研究的深入, 固有免疫在OME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也得到证实。本文主要对现有的固有免疫与OME的相关研究进行系统综述,以帮助进一步理解OME发病的免疫学基础,并从儿童固有免疫的特殊角度解释OME易在儿童中发生的原因,以期为今后的预防及治疗方案提供新思路及理论依据。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