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320排低碘浓度和低管电压CT冠状动脉成像(CTCA)诊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于太原市中心医院首次诊断为ACS的患者200例,分别采用CTCA和冠状动脉造影(CAG)进行检查,分析CTCA成像诊断靶血管狭窄的价值。结果CTCA诊断靶血管平均节段与CAG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t=0.125,P=0.869)。以CAG诊断靶血管位置为标准评估CTCA,其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6.9%、96.7%、76.8%和98.2%。CAG与CTCA诊断靶血管管腔直径的各节段狭窄程度比较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ACS患者行CTCA成像的安全性和准确性高,诊断靶血管位置和狭窄程度与CAG相当。

  • 标签: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CT冠状动脉成像 冠状动脉造影
  • 简介:摘要经文献检索,脑囊虫病合并相关性动脉瘤破裂的病例较为少见。大理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开颅手术夹闭1例右侧大脑中动脉分叉部破裂动脉瘤,术中分离右外侧裂时可见3个半透明囊状病变,术后病理学证实为囊尾蚴。术后第2天给予患者口服吡喹酮片抗囊虫治疗,术后1个月复查患者恢复良好。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动态血压参数与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关系,探讨有效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途径。方法抽取2015年1至2015年12月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患者25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两组,即颈动脉斑块组144例和颈动脉无斑块组110例。收集其一般资料、颈动脉超声及动态血压检查参数,相关因素行Pearson分析。结果颈动脉斑块形成与年龄、白天收缩压均值、夜间收缩压均值、白天收缩压负荷值、夜间收缩压负荷值呈正相关,与收缩压下降率、舒张压下降率呈负相关(P<0.05)。控制年龄、性别、体质指数等因素后,白天收缩压均值、夜间收缩压均值、白天收缩压负荷值、夜间收缩压负荷值仍与颈动脉斑块呈正相关(r=0.145、0.170、0.151、0.167,P=0.049、0.023、0.044、0.025)。结论相较血压变异性,颈动脉斑块的发生与血压平均值密切相关。更多地关注血压水平,控制血压平均值和负荷值,可能是减少颈动脉斑块发生的重要途径。

  • 标签: 动态血压 颈动脉 斑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主动脉夹层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舟山市普陀区人民医院和舟山医院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并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确诊为主动脉夹层患者78例的临床资料,均采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主动脉夹层各种分型、主动脉破口数、破口处距左锁骨下动脉距离、累及分支血管、动脉壁钙化率及动脉夹层血栓等检出情况。结果78例患者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均确诊为主动脉夹层,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出75例(96.2%),分型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相同,有3例误诊为心包炎。两种方法在检查主动脉破口数、破口处距左锁骨下动脉距离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02、0.57,均P>0.05),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累及分支血管61.3%(46/78)、动脉壁钙化率26.7%(20/78)、动脉夹层血栓检出率78.7%(59/78),均高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43.6%(34/75)、12.8%(10/75)、62.8%(49/75),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83、4.65、4.62,均P<0.05)。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主动脉夹层的检出率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接近,能准确检出主动脉破口数和破口位置,还能显示血管壁的钙化和血栓情况,且具有无创、操作简便的特点,在主动脉夹层的临床诊断和术前评估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标签: 心血管造影术 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数字减影 动脉瘤,夹层 主动脉疾病 诊断 危险性评估 误诊
  • 简介:  【摘 要】目的:分析比索洛尔治疗急性心梗后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疗效,并探讨其安全性。方法:将 2017年 5月~ 2019年 12月期间本院接收的 66例急性心梗后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单盲分组法将其分成两个组别(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以硝苯地平对患者进行治疗,治疗组以比索洛尔对患者进行治疗,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通过对两种患者施以不同药物治疗,可知治疗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 90.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69.7%,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且治疗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12.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 33.3%,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急性心梗后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治疗中,应用比索洛尔药物治疗方式可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可广泛推广。    【关键词】比索洛尔 ;急性心梗 ;无症状性 ;心肌缺血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bisoprolol in the treatment of asymptomatic myocardial ischemia 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Methods: 66 patients with asymptomatic myocardial ischemia 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our hospital from May 2017 to December 2019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control group and treatment group) according to single blind grouping method. Patients in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nifedipine, while patients in treatment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bisoprolol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90.9%,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69.7%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and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12.1%,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33.3%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in the treatment of asymptomatic myocardial ischemia 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bisoprolol can improve the clinical treatment effect and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which can be widely promoted.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通督养神针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脑血流CT灌注情况和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0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急性脑脑梗死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均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阿司匹林肠溶片、氯吡格雷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通督养神针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记录治疗前、治疗后脑CT灌注成像[脑血流量(CBF)、脑血容积(CBV)、平均通过时间(MTT)]、脑血流动力学[最大峰值流速(Vp)、平均流速(Vm)、峰流速对称性差值(DVp)、平均流速对称性差值(DVm)]指标变化。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6.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CBF、CBV指标均有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而MTT指标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指标Vp、Vm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而DVp、DVm指标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督养神针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理想,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脑血流CT灌注水平及脑血流动力学,从而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值得在临床推广运用。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通督养神针法 疗效 脑血流CT 脑血流动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