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股骨转子间骨折微创内固定术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近一年我院收治的9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具体治疗情况分为1组和2组,分别给予的是DHS内固定手术和微创PFNA内固定技术进行治疗,整体治疗后对效果分析。结果对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分析,1组的有效人数多于1组,总有效率高于1组,对比后差异明显。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患者愈合时间、患者初次下床行走时间对比,2组耗时少。结论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给予微创PFNA内固定技术进行治疗,能减少手术时间,对患者自身无明显异常影响,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股骨转子间骨折 微创内固定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随着手术技术和内固定材料的发展,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方式不断进步,但是术后内固定失效一直无法避免。对于内固定失效的原因,尚存在争议。目前认为患者高龄、女性和重度骨质疏松使髋部易发生不稳定型骨折,内侧失支撑、股骨颈基底骨折、逆转子间骨折、外侧壁骨折等不稳定型骨折术后内固定位置维持困难,非解剖复位、不合理进钉点、头钉位置不佳,对不稳定型骨折选择髓固定,以及手术等待时间长、下地负重晚、感染等都可能增加失效风险。因此明确内固定失效的危险因素,并作出相应的处理,从而提高初次手术的成功率,仍是目前治疗的关键。本文拟对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内固定失效的危险因素进行总结,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指导。

  • 标签: 髋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治疗失败 骨钉 因素
  • 简介:【 摘 要 】 目的: 讨论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骨折手术室护理效果分析。 方法 : 选取我院治疗的 腰椎骨折的患者 80 例 ,均使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在实验组中使用手术室护理,在对照组中使用常规护理。 结果 : 在治疗前,实验组的椎体前缘高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别较小 ( P > 0.05 )。在治疗后,实验组的椎体前缘高度高于对照组,差别较大 ( P<0.05 ) 。 在治疗前,实验组的 Cobb’s 角的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差别较小 ( P > 0.05 )。在治疗后,实验组的 Cobb’s 角小于对照组,差别较大 ( P<0.05 )。 实验组中有 1 例患者发生切口感染,有 1 例患者发生切口脂肪液化,有 0 例患者发生钉帮松动或断裂;对照组中有 3 例患者发生切口感染,有 2 例患者发生切口脂肪液化,有 3 例患者发生钉帮松动或断裂;差别较大 ( P<0.05 )。 结论 : 在使用 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骨折的患者中使用手术室护理,有利于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标签: 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 腰椎骨折 手术室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山东省部分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情况,分析其剂量变化趋势,为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职业性照射个人监测规范》《照射个人剂量系统性能检测规范》的相关要求进行实验检测和质量控制,对山东省所辖16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监测的全部放射工作人员职业性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的结果,采用SPSS 23. 0软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次共调查25 523人,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28 mSv,不同年份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 =2 815.91, P<0.001),人均年有效剂量总体呈先升后降趋势。医学应用中核医学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最高,为0.55 mSv,医学应用中不同职业类别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310.37, P<0.001);工业应用中测井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最高,为0.37 mSv,工业应用中不同职业类别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448.07, P<0.001)。医学应用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高于工业应用中放射工作人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4.93, P<0.001)。结论医学应用中核医学和工业应用中测井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相对较高,应持续改进和完善工作场所防护措施,加强放射工作人员管理监督。

  • 标签: 外照射 个人剂量监测 放射工作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