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双层面双侧穿刺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伴有明显致密骨带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新分型(ASOTLF)ⅡA型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青岛市中心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65例(65个椎体)伴有明显致密骨带的ASOTLF ⅡA型患者资料。男25例,女40例;年龄(71.6±8.4)岁;受伤至手术时间(3.5±0.7)d。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31例(31个椎体)采用双层面双侧穿刺行PVP,对照组34例(34个椎体)采用单层面双侧穿刺行PVP。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率、椎体再骨折率、骨水泥在椎体中的扩散分布情况,以及术后1 d、6个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65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随访时间为(8.2±1.2)个月。两组患者每个伤椎的手术时间、骨水泥渗漏率、椎体再骨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水泥注入量[(6.64±0.93)mL]显著多于对照组[(4.36±0.79)mL],骨水泥在椎体中扩散分布优良率87.1%(27/31)显著高于对照组64.7%(22/3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 d、6个月VAS评分[2(1, 2)、1(1, 2)分]和ODI(23.7%±1.6%、18.8%±1.4%)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2,3)、2(2,2)分和26.9%±4.2%、22.1%±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1 d、6个月VAS评分和ODI均显著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均无脊髓、神经根受压症状。结论经皮双层面双侧穿刺行PVP作为一种治疗伴有明显致密骨带的ASOTLF ⅡA型骨折方法,较传统的经皮单层面双侧穿刺行PVP疗效更好,且不会增加骨水泥渗漏率或椎体再骨折率。

  • 标签: 骨质疏松 骨折,压缩性 椎体成形术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椎弓根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汉族人群骨关节炎易感性与白细胞介素(IL)-6基因启动子区-174G/C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选取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膝关节内外侧间隙高度差1.5 mm以上、Kellgren-Lawrance评分为3~4分的汉族原发性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448例,招募汉族528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采集静脉血,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血清IL-6水平,并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IL-6基因启动子-174G/C(rs1800796)基因位点多态性,测序验证酶切结果。采用SNPstats软件(ICO,西班牙)进行Haedy-Weinberg(H-W)遗传平衡检验,以非条件Logistic软件回归分析估算单位点基因型与骨关节炎发病风险率,计算比值比(OR)、95%置信区间(CI)。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比较不同基因型与骨关节发病风险间的关系。结果骨关节炎组中CC、GC、GG基因型频率分别为35.7%、53.6%和10.7%,对照组分别为68.2%、25.0%和6.8%。G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在骨关节炎组与对照组分别为37.5%和19.3%(χ2=2.010,P<0.05),C等位基因分布频率为62.5%和80.7%(χ2=3.103,P<0.05),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携带G等位基因(GG或GC基因型)的研究对象其骨关节炎发病风险显著高于CC基因型者:GG基因型OR=1.842,95%CI(0.531~0.965);GC基因型OR=0.842,95%CI(1.721~2.027);CC基因型OR=0.792,95%CI(0.447~0.900)。结论在汉族人群中IL-6-174G/C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膝骨关节炎易感风险相关,且阳性位点GG、GC基因型为膝骨关节炎高风险因素,CC为低风险因素。

  • 标签: 骨关节炎 白细胞介素-6 基因多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