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乳腺疾病是女性的常见病,乳腺磁共振动态对比增强检查在临床诊断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乳腺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检查中,环形强化作为一种常见的强化方式,既可见于良性病变,又可见于恶性病变,其病理类型广泛,临床上容易误诊。目前,国内外对乳腺MRI上环形强化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缺乏系统性认识。本文从形态学、血流动力学及扩散加权成像特征等方面对此类病变进行综述,并分析其病理学基础。同时展望分析磁共振波谱成像、磁共振扩散峰度成像及影像组学鉴别诊断此类病变的可行性。

  • 标签: 乳腺 环形强化 磁共振成像 动态对比增强 鉴别诊断
  • 简介:摘要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是指人在遭遇或对抗重大压力后,其心理状态发生变化产生的一种失调后遗症。PTSD早期被军事精神病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探索,是一个引起广泛社会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全球发生一系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2013年流行的SARS以及2019年底开始出现的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这些事件的爆发导致部分患者及医务工作者出现一系列心理问题,甚至罹患PTSD,使得PTSD成为一个疾病研究热点,了解PTSD患者脑功能变化对于预防人民群众心理疾患及积极治疗患者均有重大帮助。因此本文就关于PTSD患者脑功能变化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最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增强大众应对一系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持续存在情况下的心理健康恢复能力。

  • 标签: 创伤后应激障碍 认知障碍 功能磁共振成像 血氧水平依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0 T磁共振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ntravoxel incoherent motion,IVIM)扩散加权成像定量评估兔急性肠系膜缺血(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AMI)的价值。材料与方法以66只新西兰兔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假手术组,每组33只,每组分为11个时间节点,每时间节点3只。实验组开腹结扎前肠系膜动脉主干建立AMI模型,假手术组仅开腹、不结扎。使用3.0 T MR行IVIM检查,扫描结束后进行病理标本采集及制作。对影像图像进行后处理获得IVIM参数值(f值、D值、D*值)。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实验组与假手术组之间各参数值的差异进行比较。将影像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当肠系膜缺血2 h左右时,实验组f值和D值低于假手术组(D值约<1.0×10-3 mm2/s,f值约<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值实验组及假手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结果显示此时缺血仅累及肠壁黏膜层。当肠系膜缺血达到4.5 h左右时,f值及D值进一步降低(D值约<1.0×10-3 mm2/s,0<f值<0.1),D*值降低,各参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时病理结果显示肌层受累。当肠缺血时间达到5.5 h时,f值近似于0,D值升高(约>1.0×10-3 mm2/s),D*值较前大致相同,D值及D*值在实验组与假手术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时缺血肠壁结构破坏严重甚至累及肠壁全层。结论IVIM定量参数中f值及D值能够反映微循环障碍的病理生理过程,与病理具有良好的相关性,有助于AMI的早期定量评估与动态监测,为临床评价AMI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急性肠系膜缺血 磁共振成像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 新西兰兔 早期诊断
  • 简介:摘要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肿瘤发病率呈逐年升高态势,提升早期病灶检出率有助于临床医生制订有效诊疗方案,对提高肿瘤患者生存率及生活质量意义重大。全身磁共振成像(whole body-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WB-MRI)对早期肿瘤病灶检出及肿瘤高危人群筛查具有巨大优势。WB-MRI具有无电离辐射、软组织分辨率高的特点,能够弥补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PET/CT)辐射剂量大、软组织分辨率低的缺点,并在实际应用中得到验证。WB-MRI可应用于肿瘤早期病灶检出、影像诊断、临床分期、治疗效果评估等方面,同时可敏感检测出转移性骨肿瘤的骨质破坏情况及血液性肿瘤的骨髓浸润。综上,本文针对WB-MRI在呼吸系统肿瘤、消化系统肿瘤、血液系统肿瘤、骨转移肿瘤检出以及肿瘤高危人群筛查方面的临床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全身磁共振成像 肿瘤学 早期病灶检出 医学影像诊断 临床分期 临床疗效监测 高危人群筛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基于肿瘤整体体积的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直方图分析在直肠癌组织学分级中的临床作用。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21例直肠癌患者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3.0 T MRI检查。采用FireVoxel软件勾画兴趣区并进行直方图分析,通过方差分析比较直肠癌不同组织学分级的直方图参数[ADC最小值(ADCmin)、ADC最大值(ADCmax)、ADC平均值(ADCmean)、第5、10、25、50、75、90、95百分位数值域、偏度、峰度]。Spearman相关检验分析组织学分级与直方图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用logistic回归找出最优组合模型。并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分析直方图参数对于直肠癌分化程度的诊断能力。结果直方图参数ADCmean、第75、90百分位、偏度和峰度在高、中和低分化的直肠癌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直肠癌分化程度与上述直方图参数之间存在相关性(r=0.548、0.568、0.563、-0.555,-0.760,P<0.05)。在ADC直方图参数中,峰度在区分低分化直肠癌和高分化/中分化直肠癌时达到了最高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值,为0.918,最佳截止值为2.045。ADCmean、第75、90百分位、偏度和峰度的组合产生了最高的AUC,为0.928。结论基于全病灶ADC直方图分析可用于预测直肠癌的组织学分级,并且ADCmean、第75、90百分位、偏度和峰度组合可能是区分低、中高分化直肠癌的最佳选择。

  • 标签: 直肠癌 磁共振成像 表观扩散系数 直方图分析 组织学分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RI T2-mapping定量成像对监测和评估兔小肠急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 AMI)肠壁损伤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将36只新西兰雄性白兔随机分为实验组(n=18)和对照组(n=18)。实验组行外科手术结扎第2~5支肠系膜动脉弧形血管网以及相应肠管两端供血血管,随后分别于6个时间点(1 h、2 h、3 h、4 h、5 h、6 h)进行MR T2-mapping成像,每个时间点3只。扫描完成后分别对3只兔施行安乐死,取出肠系膜动脉弧形血管网第3分支所供应的肠管病理标本,评估小肠肠壁缺血损伤的严重程度和病理特征变化。对照组进行假手术,开腹不做结扎处理。各个时间点实验组与对照组定量数值的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各时间点T2值的组内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用高斯拟合模型对T2值与缺血时间点进行拟合,显示小肠缺血肠壁的演变规律,并用病理组织学进行相关验证。T2值与缺血时间点间的拟合方程为f(x)=145×exp{-[(x-3.475)/4.297]2},拟合系数R2=0.79。结果实验组6个时间点的T2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中T23h与T21h、T22h、T25h、T26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缺血时间的进展,T2值先升高后降低,前3 h病理表现以水肿炎细胞浸润为主,影像上缺血近3 h时的T23h值达到峰值(151.50±2.90)ms;缺血4 h时肠壁损伤到达肌层,此时出血面积大大增加,T24h值降为(142.50±4.30)ms,此后T2值持续降低。结论MRI T2-mapping定量成像有助于定量评估AMI小肠肠壁损伤,对于疾病的早期发现具有一定的优势,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 标签: T2-mapping 定量技术 磁共振成像 急性肠系膜缺血 新西兰兔模型 小肠肠壁损伤
  • 简介:摘要急性肠缺血是指由多种病因及危险因素引起肠系膜血流供应缺乏或回流受阻从而导致肠壁出现不同程度病变及损害的肠道疾病。其起病隐匿,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患者的预后极为关键。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为肠缺血的诊断提供了重要价值,本文就该病目前影像诊断现状及研究进展做简要概述。

  • 标签: 急性肠缺血 影像诊断 电子计算机体层摄影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急性肠缺血是指因肠壁缺血乏氧,最终发生梗死的一种疾病。由于早期发病症状不明显且无特异性,此病的死亡率一直保持在50%-70%,早期明确缺血的严重程度并施以治疗对于患者的生存是十分重要的。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腹部电子计算机断层摄影(computer tomography,CT),超声检查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在诊断肠缺血中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磁共振发展迅速,各种新技术的应用以及高分辨率成像使磁共振检查在显示缺血肠壁以及定量评估缺血的严重程度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作者主要对弥散加权成像、对比剂增强成像、分子影像技术、血流定量成像以及血氧定量成像评估急性肠缺血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急性肠缺血 弥散加权成像 对比剂 分子影像 定量成像
  • 简介:摘要酰胺质子转移(amide proton transfer,APT)成像是化学交换饱和转移(chemical exchange saturation transfer,CEST)成像中发展较为迅速和成熟的一种,它以磁化传递和化学交换理论为基础,通过探测人体内游离蛋白质和多肽链上的酰胺质子与水中氢离子的交换速率来评估细胞内蛋白质浓度和pH值的变化情况。APT成像作为一种无创的细胞分子水平磁共振技术,能够在脑损伤、脑肿瘤、神经退行性疾病及儿童脑发育过程中提供重要的影像学信息,为临床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方面提供帮助。本研究主要阐述APT成像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应用现状及进展。

  • 标签: 酰胺质子转移 磁共振成像 蛋白质 酸碱度 中枢神经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