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含有艾普拉唑肠溶片的标准四方案基础上加用枯草杆菌胶囊在次补救根除幽门螺杆菌(Hp)的临床效果,同时对比分析两者的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差异。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幽门螺杆菌专病门诊及消化内科就诊经胃镜检查确定为慢性胃炎或消化性溃疡,且在首次根除Hp治疗后停用抗生素及铋剂4周、停用质子泵抑制剂(PPI)2周以上复查14C呼气试验或经胃镜病理检查证实幽门螺杆菌仍为阳性的600例患者,男265例,女335例,年龄(42.91±12.96)岁,年龄范围为18~80岁,进行补救性次根除Hp治疗,根据是否加用益生菌将患者分为四方案组(n=317)与益生菌组(n=283)。四方案组予以含有艾普拉唑的标准四方案根除Hp治疗,益生菌组在服药初期开始加用枯草杆菌胶囊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根除率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益生菌组Hp意向性分析根除成功率[82.7%(234/283)]高于四方案组[73.5%(233/317)],益生菌组Hp方案分析根除成功率[87.6%(234/267)]高于四方案组[78.5%(233/2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益生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4.9%(13/267)]低于四方案组[17.2%(51/2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含艾普拉唑的标准四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首次根除失败的患者有较好的根除率,同时联合益生菌治疗可进一步提高其次根除成功率,可有效减轻患者药物不良反应,提高其依从性,值得临床推荐使用。

  • 标签: 幽门螺杆菌 艾普拉唑 益生菌 根除率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ylori)发生球形变的相关因素及其与胃黏膜病理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纳入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就诊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的66例H.pylori感染者。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胃黏膜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H.pylori球形变发生情况和胃黏膜组织病理改变。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结果66份H.pylori感染者的胃黏膜标本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26份(39.39%)发现H.pylori球形与螺旋形共存,未发现单纯H.pylori球形变。有H.pylori根除治疗史的患者球形变发生率为52.63%(20/38),高于无根除治疗史患者的21.43%(6/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7,P=0.012)。不同性别、民族、年龄、胃黏膜病理改变(包括萎缩、胃肠上皮化生、炎症、活动性)患者的H.pylori球形变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0)。23例胃镜检查距离末次根除治疗时间>1~3个月的患者中17例(73.9%)发生H.pylori球形变,而15例胃镜检查距离末次根除治疗时间>3个月的患者中3例发生球形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59,P=0.002)。结论H.pylori球形变的转化与既往根除治疗有关,球形H.pylori相对于螺旋形H.pylori同样具有致病性。

  • 标签: 幽门螺杆菌 球形 免疫组织化学 病理学 根除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