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以前学界运用以西释中法来研究中国哲学,已得出了很多有意义的成果。不过,这种方法的局限性也越来越明显。为了挺立中国哲学的主体性,为了让她在世界文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以中评西”更值得我们关注。

  • 标签: 中国哲学研究 以西释中 世界文明 主体性
  • 简介:《荀子·性恶》让荀子背了两千多年的“性恶论者”的黑锅。他事实上是一位性朴论者。并非《荀子》一书中所有的作品都出白他本人之手。《性恶》对人性的看法与《劝学》、《礼论》、《天论》、《正名》、《荣辱》等篇对此的看法严重相悖。在这些多篇文章中,人性都不定为恶,而是定为朴、善恶未定、可善可恶等。荀子的弟子、《史记》的记载、西汉时代的人性论说等也可以旁证苟子不以人性为恶。

  • 标签: 性朴论 性恶论 荀子
  • 简介:在20世纪的中国哲学研究中,以西释中是主要的方法,而以中评西是次要的方法。牟宗三兼用这两种方法。他以西释中最突出的是以康德哲学来解释中国哲学;他以中评西最引人注目的是以中国哲学来批评康德哲学。面对中国的崛起,以西释中的局限性日益明显。为了让中国哲学作出更大的世界性的贡献,更多的中国哲学家应该运用以中评西法。

  • 标签: 牟宗三 康德 中国哲学 西方哲学
  • 简介:追求富国强兵的韩非子之学因适应20世纪初、中期中国社会的需要而得以复兴。在此复兴的过程中,韩非子的法治主义、国家主义、实力论等得到日益正面的肯定。20世纪30年代新法家的兴起将韩非子之学推向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不过,对韩非子之学的争议至今一直没有停止。

  • 标签: 韩非子 法家 新法家 法治主义
  • 简介:很多人都同意:《论语》是在汉代成为经的。但是,最近有论者把《论语》成为经的时间定于宋代甚至元代。这种新鲜的看法事实上反映了他们贬低孔子地位的“非圣”心态。汉代七经之说早已确切无疑地显示《论语》是经。《汉书》的有关记载和汉代教育中《论语》的特殊地位等,也为《论语》在那时属经提供了证据。

  • 标签: 《论语》 孔子
  • 简介:本文通过对比冯友兰和陈荣捷研究中国哲学的不同路子,凸显在二十世纪研究中国哲学的两种方法论:一种用西方哲学来解释中国哲学,求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之同,另一种强调中国哲学的独特性,求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之异.冯是前一种方法的代表,而陈是后一种方法的代表.本文还讨论了这两种方法对新世纪中国哲学研究的意义.

  • 标签: 中国哲学研究 二十世纪 方法论 陈荣捷 冯友兰 西方哲学
  • 简介:文章介绍评述了美国汉学家蒙罗(DonaldJ.Munro)的学术成果.阐发了中国人性论中自然平等的观念和道德典范的作用,并发现了中国哲学中的行为主义倾向.侧重分析朱熹人性论中事实与价值的混合.研究了本世纪50至70年代中国对人性的看法.在上述研究基础上,蒙罗着重分析了'帝国式的探索方式'的起源、弊端.

  • 标签: 人性论 中国哲学 认识论 朱熹 事实 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