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新冠状病毒病(COVID-19)自2019年12月在我国发现以来,目前已在全球213个国家爆发,540多万人受累,并导致近35万人死亡,WHO将其定义为全球大流行。COVID-19除了表现为呼吸系统病变,在重症患者还可能合并有其他脏器损伤,部分患者可出现肾脏损伤,如发生血尿、蛋白尿,血尿素氮或血清肌酐水平升高等;危重症患者中急性肾损伤的发生率较高且影响患者预后。本文将从COVID-19患者肾损伤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发病机制、病理表现、治疗和预后等方面综述,希望能从肾脏病专科角度为COVID-19的防控提供相关信息。

  • 标签: 新冠状病毒病-19 冠状病毒 肾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非糖尿病人群中血红蛋白糖化指数(HGI)和慢性肾脏病(CKD)的关系。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基线纳入2011年12月至2012年8月于北京市石景山区苹果园社区招募的既往无CKD病史的7 407名非糖尿病受试者,依据基线HGI三分位切点分为低、中、高3个组。随访截止时比较不同水平HGI组CKD发生率。使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基线HGI水平是否和CKD事件相关,并检验CKD风险随HGI三分位变化的趋势。结果受试者年龄(56.4±7.5)岁,其中女性4 933名(66.6%),平均随访时间3.23年。随访期间共有107例(1.4%)新发CKD事件。从低HGI组到高HGI组,CKD发病率逐渐升高[分别为1.1%(28/2 473)、1.2%(31/2 564)、2.0%(48/2 370),P=0.016]。在校正潜在的混杂因素后,以低HGI组为参考,高HGI组CKD发生风险增加了68.5%(HR=1.685,95%CI:1.023~2.774)。CKD风险随HGI三分位水平增加而增加(趋势P值为0.028)。结论高HGI与非糖尿病患者CKD发生风险相关,HGI或可用于识别CKD高危人群。

  • 标签: 血红蛋白A,糖基化 肾小球滤过率 前瞻性研究 血红蛋白糖化指数 慢性肾脏病
  • 简介:摘要细胞焦亡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动物研究表明,细胞焦亡参与了各种原因导致脑损伤的发生发展。抑制细胞焦亡可减轻动物的神经系统症状,发挥神经系统保护作用。细胞焦亡可能为临床治疗新生儿脑损伤提供靶点。现综述细胞焦亡及其在各类脑损伤的致病机制,以加深临床医师对新生儿脑损伤的认识。

  • 标签: 细胞焦亡 脑疾病 婴儿,新生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与肾损伤的关系。方法收集2020年3月12日当天正在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感染内科住院的87例COVID-19确诊患者入院时和入院1周后的临床资料及肾脏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年龄(65.2±17.1)岁,其中男性占59.8%(52/87),女性占40.2%(35/87),75岁及以上的患者占比34.5%(30/87),60~74岁占比31.0%(27/87)。入院时患者即存在血尿素氮(BUN)和血清肌酐(SCr)升高的比例分别为29.9%(26/87)和12.6%(11/87),入院1周后上述指标异常的比例分别为25.3%(22/87)和4.6%(4/87)。入院时BUN正常,1周后较入院时升高的患者占比28.7%(25/87)。入院时SCr正常,1周后较入院时升高的患者占比16.1%(14/87),升高幅度≥26.5 μmol/L的患者仅2例,均为75岁以上老年人。结论COVID-19患者严重肾损伤的情况并不多见,新型冠状病毒导致急性肾损伤的可能性较小,但应注意COVID-19老年患者在诊疗过程中可能合并的肾损伤

  • 标签: 冠状病毒感染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急性肾损伤 血尿素氮 老年人
  • 简介:摘要目的报道一种特殊类型的Maisonneuve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骨科自2015年1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4例Maisonneuve损伤患者资料。男3例,女1例;年龄34~61岁,平均45.3岁;患者均为闭合性损伤。所有患者初始X线片表现为踝关节后脱位,手法复位后复查X线及CT显示复位良好无合并踝关节骨折,故急诊漏诊,门诊复查后显示下胫腓联合分离。所有患者均采用恢复腓骨长度、固定下胫腓联合及修复三角韧带的方法治疗。术后12个月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评价患者术后功能。结果41例患者术后获12~14个月(平均12.7个月)随访。术后骨折愈合时间为110~185 d,平均149.3 d。术后未出现相关并发症,术后12个月AOFAS的踝-后足评分为82~96分(平均90.5分);其中优3例,良1例。结论临床表现为踝关节后脱位且不伴有明显踝关节骨折的Maisonneuve损伤临床上易漏诊,对单纯踝关节后脱位的患者复位后结合体格检查需要拍摄胫腓骨全长X线片明确诊断。一旦确诊,需行手术治疗。通过修复踝关节三角韧带及稳定下胫腓联合的方法可以达到满意的疗效。

  • 标签: 踝关节 脱位 关节不稳定性 Maisonneuve损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研究茯苓提取物对化学性肝损伤辅助功能。采用酒精性肝损伤模型,选取SPF ICR级雄性小鼠,分别经口给予茯苓提取物11.67mg/kg·d、中剂量组23.33mg/kg·d、高剂量组70.00mg/kg·d,连续灌胃31d,进行各项指标检测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高剂量组茯苓提取物可显著降低小鼠肝组织中丙二醛、显著升高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P<0.05),中、高剂量组茯苓提取物可显著降低甘油三酯含量(P<0.05 );中、高剂量组小鼠肝组织病理组织学检查明显评分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对小鼠体重无不良影响。结果表明,茯苓提取物对化学性肝损伤具有辅助保护功能。

  • 标签: 茯苓提取物 酒精 化学性肝损伤
  • 简介:摘要:作为一种在我国起步不久的竞技类体育项目,跆拳道在我国迅速流行起来。跆拳道具有自我防护、强身健体的作用。然而,由于它具有竞技的特性,很容易使学生发生损伤,从而影响他们学习该运动的积极性,极大地降低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为此,应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有效地减少学生在教学、训练过程中的损伤机会,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和保障教学安全。

  • 标签: 跆拳道教学 训练 损伤 预防 处理
  • 简介:摘要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 IRI)作为临床常见并发症,可引起严重不良预后。然而,其损伤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临床治疗效果仍不理想。细胞焦亡作为一种可导致炎症反应的程序性细胞死亡,与器官IRI息息相关。文章简述了细胞焦亡的分子特征、机制,对细胞焦亡与心、脑、肾等器官IRI的关系和细胞焦亡与凋亡在IRI中的相互作用进行综述,并总结了目前针对细胞焦亡的治疗方式,旨在为器官IRI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工作。

  • 标签: 细胞焦亡 缺血再灌注损伤 器官保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Krüppel样因子4(KLF4)在巨噬细胞炎症反应中的表达特点与作用及其对脓毒症小鼠炎症反应与脏器损伤的作用,为烧创伤脓毒症的靶向治疗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取小鼠RAW264.7巨噬细胞与从10只6~8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中提取的原代腹腔巨噬细胞(PM)进行实验。采用内毒素/脂多糖(LPS)分别处理RAW264.7巨噬细胞与PM 0(未处理)、1、2、4、6、8、12、24 h构建巨噬细胞炎症反应模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RT-PCR)法检测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CC趋化因子配体2(CCL2)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RNA表达,据此确定后续部分实验LPS处理时间。用LPS处理RAW264.7巨噬细胞0、8 h,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KLF4的定位与蛋白表达;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平台对细胞进行转录组测序,采用DESeq2软件筛选2种处理时间细胞间的差异表达基因(DEG)。采用LPS分别处理RAW264.7巨噬细胞与PM 0、1、2、4、6、8、12、24 h,分别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与蛋白质印迹法检测KLF4的mRNA与蛋白表达。将RAW264.7巨噬细胞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阴性对照组与KLF4过表达组,分别转染对应质粒后用LPS处理0、8 h,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KLF4、IL-1β、IL-6、CCL2与TNF-α的mRNA表达,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KLF4蛋白表达。前述实验样本数均为3。将40只6~8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KLF4过表达组和阴性对照组(每组20只),分别注射相应转染注射液后构建盲肠结扎穿孔脓毒症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从2组小鼠中各选取12只,观察建模后72 h内生存情况。于建模后8 h取2组分别剩余的8只小鼠,先行眼球取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清中IL-1β、IL-6水平,采用干化学法检测血清中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后取心脏、肺脏、肝脏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后观察损伤情况。对数据行独立样本t检验、Cochran&Cox近似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Dunnett检验、Brown-Forsythe和Welch单因素方差分析、Dunnett T3检验、log-rank(Mantel-Cox)检验。结果与LPS处理0 h比较,LPS处理6 h与8 h RAW264.7巨噬细胞中IL-1β mRNA表达、LPS处理4~12 h RAW264.7巨噬细胞中IL-6 mRNA表达、LPS处理8 h和12 h RAW264.7巨噬细胞中CCL2 mRNA表达以及LPS处理4~8 h RAW264.7巨噬细胞中TNF-α mRNA表达均显著上调(P<0.05或P<0.01),LPS处理4~8 h PM中IL-1β与CCL2 mRNA表达、LPS处理2~24 h PM中IL-6 mRNA表达以及LPS处理2~12 h PM中TNF-α mRNA表达均显著上调(P<0.05或P<0.01)。选取8 h作为后续部分实验的LPS处理时间。KLF4主要定位在RAW264.7巨噬细胞的细胞核中。与LPS处理0 h比较,LPS处理8 h RAW264.7巨噬细胞中KLF4蛋白表达明显减少;LPS处理8 h RAW264.7巨噬细胞中有1 470个差异表达显著的DEG,包括转录表达显著下调的KLF4[错误发现率<0.05,log2(差异倍数)=-2.47]。与LPS处理0 h比较,LPS处理6~24 h RAW264.7巨噬细胞中KLF4 mRNA表达、LPS处理1~24 h RAW264.7巨噬细胞与PM中KLF4蛋白表达以及LPS处理4~24 h PM中KLF4的mRNA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与阴性对照组比较,KLF4过表达组LPS处理0、8 h RAW264.7巨噬细胞中KLF4的mRNA(t'值分别为17.03、8.61,P<0.05或P<0.01)与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LPS处理0 h RAW264.7巨噬细胞中IL-6、CCL2的mRNA表达均明显升高(t值分别为6.29、3.40,P<0.05或P<0.01),LPS处理8 h RAW264.7巨噬细胞中IL-1β、IL-6、CCL2、TNF-α的mRNA表达均显著下降(t值分别为10.52、9.60、4.58、8.58,P<0.01)。KLF4过表达组小鼠建模后72 h内生存比例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χ2=4.01,P<0.05)。建模后8 h,KLF4过表达组小鼠血清中IL-1β、IL-6与ALT、AST水平分别为(161±63)、(476±161)pg/mL与(144±24)、(264±93)U/L,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的(257±58)、(654±129)pg/mL与(196±27)、(407±84)U/L(t值分别为3.16、2.44与4.04、3.24,P<0.05或P<0.01)。建模后8 h,与阴性对照组比较,KLF4过表达组小鼠心脏、肺脏、肝脏的组织结构紊乱减轻,炎性渗出明显减少,脏器实质细胞病理样改变明显减轻。结论KLF4在LPS诱导的巨噬细胞炎症反应中表达显著下降,显著抑制巨噬细胞炎症反应;KLF4显著提高脓毒症小鼠生存率并缓解炎症反应与脓毒症相关脏器损伤

  • 标签: 脓毒症 巨噬细胞 Kruppel样转录因子类 内毒素类 炎症反应 脏器损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组织学分析、免疫荧光染色、电生理检测和感觉运动功能评价等实验方法,探讨3D打印水凝胶支架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促进脊髓损伤功能恢复的有效性。方法将10%的GelMA水凝胶和106 U的BMSCs悬液配置成的生物墨水,通过3D打印平台组建仿生脊髓支架,置入培养基中并在37 ℃的CO2培养箱环境培养。通过扫描电镜观察支架的微观结构,大体观察BMSC在支架中的分布;利用CAM/PI染色和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干细胞在支架中的存活,测定支架的生物相容性;将支架植入大鼠背部皮下组织,利用HE染色测定皮下组织以检测支架的免疫原性;制备大鼠脊髓损伤半切模型,移植支架进行治疗,利用共聚焦显微镜评估脊髓损伤局部的神经元和轴突的再生情况;采用BBB评分进行运动功能评价;机械疼痛评分进行感觉功能评价;表面电极检测法评价电生理恢复效果。结果支架内部呈现网状疏松结构,长梭形的间充质干细胞在支架内外均匀分布;支架生物相容性良好,制备的支架在打印24 h后细胞存活率达到96%;皮下移植支架28 d后,免疫排斥反应轻微,免疫原性低;脊髓移植支架28 d后,通过HE染色观察到,与损伤组相比,治疗组的再生脊髓组织明显增多,其中广泛分布着细胞,通过免疫组化染色证实再生细胞部分为神经元;免疫荧光染色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到,与损伤组对比,支架治疗组损伤部位的再生神经元和轴突明显增多。BBB评分中,支架治疗组第一周10分,损伤组仅1分左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治疗组第4周为17分,损伤组仅恢复至4分左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斜板支撑角度恢复至40°,而损伤组仅恢复至22°;治疗组的疼痛阈值降至18.5分,与损伤组无统计学差异;治疗组电生理的潜伏期恢复效果同假手术组,优于损伤组。结论3D打印水凝胶支架具有疏松网状结构适宜细胞存活增殖、生物性良好、细胞毒性低、免疫原性低等优良特性,促进损伤局部的神经元再生并伸出轴突,从而有效促进脊髓损伤后的运功功能、感觉功能和神经电信号传导速率的恢复。

  • 标签: 组织工程 干细胞移植 脊髓损伤 间质干细胞 组织学技术
  • 简介:【 摘要 】 目的: 探讨脊髓损伤神经源性结直肠机能不良患者采用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 2018 年 1 月 -2019 年 1 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脊髓损伤神经源性结直肠机能不良患者 84 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其中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而观察组则运用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 结果: 观察组的 Wexner 评分和排便时间均少于对照组( P<0.05 );同时,两组的护理满意度比较有差异( P<0.05 )。 结论: 临床上将康复护理运用在脊髓损伤神经源性结直肠机能不良患者中可以改善患者肠道功能,使护理满意度提高。

  • 标签: 神经源性结直肠机能不良 脊髓损伤 康复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尾静脉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急性脊髓损伤大鼠脊髓组织神经元的修复作用。方法将60只Sprague-Dawley雄性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干细胞组,每组20只。模型组和干细胞组均采用改良的Allen′s打击法构建急性脊髓损伤大鼠模型;假手术组不进行脊髓打击损伤,只行手术暴露。模型建立24 h后,干细胞组大鼠尾静脉注射0.2 ml BMSCs单细胞悬液(2×106个细胞);假手术组及模型组大鼠尾静脉注射同体积的氯化钠注射液。采用Basso-Beattie-Bresnahan(BBB)评分法评价造模后第1、4、7、15、30天大鼠的后肢运动功能。造模后第30天,采用酶联免疫测定法检测大鼠脊髓组织中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前列腺素E2(PGE2)的含量变化,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大鼠脊髓组织的病理学变化,尼氏染色分析大鼠脊髓组织中尼氏小体与神经元的变化。结果相对于模型组[(1.82±0.84)、(3.38±0.88)、(5.83±1.36)分],干细胞组大鼠造模后第7、15、30天的BBB评分[(5.68±0.82)、(10.25±1.55)、(13.25±2.36)分]均明显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造模后第30天,与模型组相比,干细胞组大鼠脊髓组织中的TNF-α、IL-1β和PGE2含量均明显降低(均P<0.01),脊髓组织损伤明显减轻,神经元及尼氏小体数量均明显升高(均P<0.01)。结论尾静脉移植BMSCs可显著改善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其可能是通过调控炎症因子TNF-α、IL-1β和PGE2的表达加快脊髓组织神经元的修复,进而促进急性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的恢复。

  • 标签: 脊髓损伤 间质干细胞移植 神经元 炎症因子 运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