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0 个结果
  • 简介:新闻观念更新十题韩钟昆撰文认为,报纸新闻观念更新有以下十个问题:一、要树立多功能观念。过去,我们报纸指导工作的观念、宣传教育的观念是非常强的,这是基本的功能,今后也不能动摇。但是,报纸不仅有这两种功能,还要树立多功能观念。1.传递信息。2.传播知识。3.增加娱乐性、服务性。二、新闻工作者要有强烈的新闻意识。新闻是报纸最基本的体裁,写新闻是新闻工作者的基本功。新闻工作者要特别注意培养新闻意识,提高新

  • 标签: 新闻工作者 新闻意识 新闻观念 关广梅现象 何光先 新闻学
  • 简介:一位经常参加"中国新闻奖"评选工作的评委对我说,在历年参评的作品中,有一部分作品就其主题、内容都是不错的,但由于稿件有些地方或文字粗糙,或事理欠明,或缺少新闻根据,或内容走题……尽管瑕不掩瑜,却在佳作纷呈、名篇竞秀的情况下而名落孙山.据这位同志说,这些落选的作品,如果在发表之前好好加工一下,也不是没有可能被评选上的.由此可见,文章在发表之前认真仔细地进行一番修改是多么的重要.

  • 标签: 新闻�
  • 简介:党的机关报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同时也是人民群众的喉舌。在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前提下,有选择地、适当地开展批评报道,实行新闻舆论监督,对于弘扬正气,抨击社会时弊,推动两个文明建设,具有其它报道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这方面,《南方日报》做的是好的。笔者查阅已评选出的1-9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南方日报》就有3篇批评性报道榜上有名,值得可喜可贺。那么,在进行批评报道时,应如何选准问题和怎样进行报道呢?第9届“中国新闻奖”消息3等奖作品《乘坐公车仓皇离险境,携带家眷入住招待所》(原载《南方日报》1998年7月27日)一文,为我们提供了下述三点可借鉴的

  • 标签: 选题 批评报道 获奖作品评析 报纸
  • 简介:在新闻采写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是常挂在记者(通讯员)嘴边的词,许多同志从走上新闻工作之路的第一天起,就在为践行这些词而努力,然而干了几年、几十年后,还在念叨这几个词。这几个词为什么如此重要?怎样践行好这几个词而采写出高质量的新闻报道来呢?第22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基本技巧和方法。

  • 标签: 问题意识 发现问题 研究问题 解决问题
  • 简介:——数字解读,令人信服。在成就报道中,自然离不开数字。实践表明,在一部分成就报道中,如果没有数字的分析和解读,就会不具体、不实在,就会缺乏有力的说服力和可信性。如果不用数字,就必然用形容词或程度副词,如“很大”、“很多”、“显著”等,就必然显得空洞、

  • 标签: 成就报道 精品 才能 数字解读 程度副词 可信性
  • 简介:笔者在同一些基层通讯员交谈中,了解到他们常为辛辛苦苦采访写的新闻很少被采用而苦恼。同他们一起探讨如何提高稿件采用率的问题,我觉得有一些通病是需要引起注意的。不少稿件未被采用,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作者行文马虎,懒得在新闻语言上下工夫,这直接影响到准确、鲜明地表达主旨。一些同志写稿用语或是含含糊糊,颠三倒四,弄得意思朦胧;或是习惯于套话空话,干巴乏味,令人不堪卒

  • 标签: 稿件采用率 基层通讯员 新闻语言 令人 写作实践 不堪卒读
  • 简介:近年来,“新闻策划”这一新名词在新闻界不胫而走,并且被越来越多的新闻媒体认同和推行,《新闻界》、《新闻记者》、《新闻知识》等新闻专业期刊,还就此问题开展了专题讨论。从在全国20多家刊物上发表的近50篇文章来看,或赞同,或质疑,仁智互见。尽管对“新闻策...

  • 标签: 新闻策划 新闻报道策划 新闻事件策划 《新闻记者》 新闻媒体 新闻专业期刊
  • 简介:从目前报纸上刊登的新闻报道来看.有一部分报纸“经济效益”当头,“钱财神”开路,除了对政治导向还比较重视外,对道德导向、消费导向、娱乐导向、生活导向等重视不够,存在的问题也较多。突出表现在为了片面追求“卖点”.在刊登新颖、猎奇的文章中,连一些基本的新闻要素也没有了,均用A君、甲地等模糊字眼代替,

  • 标签: “中国新闻奖” “卖点” 报纸 作品 政治导向 经济效益
  • 简介:目前对幽默的解释,《辞海》(1979年版)是:“美学名词。通过影射、讽喻、双关等修辞手法,在善意的微笑中,揭露生活中乖讹和不通情理之处”。《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的。”人们的生活中就离不开幽默。在西方不少国家

  • 标签: 新闻报道 现代汉语词典 乖讹 《北京晚报》 中国青年报 领导干部
  • 简介:邹韬奋在《新闻记者活动的正确动机》一文中说:“做新闻记者最应该有的是活动力。”什么是活动力?他对此解释说:“就新闻记者的立场看来,所谓活动力是不怕麻烦的研究,不怕艰苦的搜索,有时也包括不怕艰险的奔波。

  • 标签: 活动力 邹韬奋 怕麻烦 中国新闻奖 新闻工作 采访对象
  • 简介:缺少提炼,就事论事,罗列事实,是一部分通讯员和年轻记者常犯的写作毛病。这些同志往往把半成品的稿件寄到编辑部,编辑如果不对稿件进行深加工,稿件是很难见报的。一位参加“中国新闻奖’的评委告诉笔者,在每年参评的作品中,有些稿件其新闻事实是扎实、生动的,见报以后读者的反映也是好的,但从写作技巧上来看,比较粗糙,罗列事实太多,缺少在提炼上下功夫,因而落选,很可惜。由此可以看出,提炼在新闻写作中,无论是从提高稿件的命中率来讲,还是从要使新闻作品成为精品来看,都是非常重要的。

  • 标签: “东北现象” 中国新闻奖 新闻事实 提炼出 东北老工业基地 人民群众
  • 简介:新闻角度是指作者站在不同位置,从不同的侧面,从一事物同他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比较,去报道新闻事实本身所包含的个性特点和思想意义。构成事物的诸因素和各个侧面,都是新闻报道可以选择的角度。那些因素,那些侧面会给人以新的感觉,新的启示,新的教育,新的指导,选择那个侧面更鲜明、更能扣响读者的心弦,就可以选择那个侧面作为新闻报道的角度。

  • 标签: 地图 选角度 下神 新闻角度 选择角度 上蔡县
  • 简介:刊登在《工人日报》2007年11月23日一版上的消息《李毅中质疑:为何还没人被究刑责?》是一篇舆论监督的佳作。它的主题重大,思想深刻,舆论导向正确。消息反映的是黑龙江省龙煤集团七台河分公司东风煤矿171名矿工遇难两周年的祭日临近,事故责任人却一直未被处理这一重大事件。报道为百姓伸张正义,为民鼓与呼。报道见报后,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从写作上来说,这篇佳作有以下几点特色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

  • 标签: “中国新闻奖” 李毅中 新闻精品 生命安全 作品 权益
  • 简介:《文汇报》005年11月16日刊登的消息《“院士崇拜”不可过度》,荣获第16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二等奖。采写这篇消息记者敢于直言,客观准确地报实情、讲真话,这种精神值得新闻界同行称道和学习。

  • 标签: 讲真话 新闻报道 “中国新闻奖” 《文汇报》 消息 新闻界
  • 简介:在新闻采写中,有一些被称为老生常谈的主题即老主题,如经常性的工作报道、成就报道、厂矿企业的生产情况报道、农牧业生产的“四季歌”,关于老典型的报道,以及大量涉及民生的衣、食、住、行方面的报道。认真写好这些报道,对人们的工作、生活无疑是具有指导性和服务性的。如果将这些老主题的新闻写成老面孔,“似曾相识”或“早已相识”,便会失去新鲜感,就不会受读者欢迎。

  • 标签: 新闻精品 “中国新闻奖” 作品 农牧业生产 新闻采写 成就报道
  • 简介:在第16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刊登在2005年11月16日《文汇报》上的消息《“院士崇拜”不可过度》一文,荣获消息二等奖。这篇消息获奖并成为大家学习的新闻精品,是记者敢于直言,客观准确报实情、讲真话的结果。记者的这种精神,是值得新闻界同行称道和学习的。

  • 标签: 讲真话 过度 崇拜 院士 “中国新闻奖” 《文汇报》
  • 简介:刹长风,写短文,历来就是端正新闻文风的需要。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就曾批评那些空洞无物的长文章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并且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样做是“下决心不要群众看”。60多年过去了,就新闻报道而言,那些“懒婆娘的裹脚布”仍然经常可见,远没有完全被“扔到垃圾桶里去”。读者只要稍微注意一下,就会发现那些篇幅冗长的会议消息,那些头版转二版、二版转三版的领导人的长篇讲话,那些大话、空话、套话连篇的所谓新闻言论和理论文章,那些整版的“纪实新闻”、“社会透视”、“大特写”、“大扫描”和连篇累牍充满水分的所谓“深度报道”等等,不是还接二连三地在报纸刊物的版面上频频露脸吗?

  • 标签: “中国新闻奖” 获奖作品 短文 《反对党八股》 理论文章 毛泽东同志
  • 简介:刊登在《北京日报》2004年8月12日上的消息《小平夹克衫,感动三代人》一稿,在第15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荣获消息二等奖。这是在数十家中央、地方媒体共同报道《世纪伟人邓小平》展览时,记者童曙泉,经过深入扎实的采访后写成的一篇独家新闻。该报道见报后,新华网、人民网等新闻网站的专题报道、新浪网等门户网站以及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等转载;北京电视台等做了追踪报道。报道在读者中间产生了良好反响。中宣部新闻局负责人也提出了口头表扬。这篇作品的成功,为我们提供了善用观察,成就佳作的经验。有人问科学家:“您的科学成果哪里来?”英国细菌学家、青霉素的发现者弗莱明的回答是:“我的惟一功劳是没有忽视观察。”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说得更明确:“没有观察就没有科学,科学发现诞生于仔细的观察之中”。

  • 标签: “中国新闻奖” 第15届 消息 作品 成就 三代
  • 简介:刊登在《解放军报》2003年10月17日五版上的通讯《目击杨利伟飞天归来》一稿,在第十四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被评为通讯一等奖。这篇千字的通讯,为什么能受到评委们的如此青睐,荣获通讯类稿件的最高奖呢?笔者认为,除了它的主题鲜明重大外,从新闻采访写作的角度上来分析,它是一篇具有“同期声”的现场好新闻。“同期声”原来是广播、电视新闻学的一个特定术语,它指伴随新闻事件发生而同时出现的各种声音.包括新闻现场被采访对象说话的声音。

  • 标签: 第十四届 同期声 杨利伟 一等奖 中国新闻奖 现场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