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胃癌根治术后早期腹腔淀粉、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与临床相关瘘的关系,探讨其是否可作为瘘发生的早期预测指标及其准确性,为术后早期瘘的鉴别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寿光市人民医院2017年1月—2021年12月诊断为胃癌并接受胃切除术的37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90例,女性182例,年龄28~83岁,平均年龄(63.5±10.6)岁。对胃癌术后第1天腹腔淀粉、第3天血清CRP和降钙素原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采用ROC曲线确定最佳截断值,计算最佳临界值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和阴性预测值以及准确度。对影响胃癌术后瘘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胃癌术后临床相关瘘发病率5.37%(20/372),包括B级瘘18例,C级瘘2例。胃癌术后预测临床相关瘘发生术后第1天淀粉临界值为2036 U/L,血清CRP临界值为18 mg/dL,降钙素原临界值为0.85 μg/L。单因素分析发现体重指数、胃癌术后第1天腹腔淀粉、术后第3天血清CRP及降钙素原均是胃癌术后瘘发生的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体重指数>25 kg/m2、术后第1天腹腔淀粉>2036 U/L和术后第3天血清CRP>18 mg/dL是预测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胃癌术后第1天腹腔淀粉和第3天血清CRP联合预测临床相关瘘发生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87.6%和90.4%。结论胃癌根治术后第1天腹腔淀粉和第3天CRP联合预测临床相关瘘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胃癌术后第3天的降钙素原预测临床相关瘘的准确度有限,不推荐其作为胃癌术后瘘的早期预测指标。

  • 标签: 胃肿瘤 淀粉酶类 C反应蛋白 降钙素原 胰瘘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后影响严重瘘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寿光市人民医院2015年1月至2021年1月行胃癌根治术患者460例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后是否发生严重瘘将患者分为严重瘘组(n=24例)与非严重瘘组(n=43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临床资料、手术资料及术后早期腹腔引流液淀粉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预测胃癌术后严重瘘发生的第1、3天腹腔引流液淀粉水平的截断值,并比较不同淀粉分组的瘘发生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术后严重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两组体质量指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第1天腹腔引流液淀粉、术后第3天腹腔引流液淀粉、脾切除例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术后预测严重瘘发生的第1、3天腹腔引流液淀粉浓度(D-AMY)截断值分别为2 156 IU/L、596 IU/L,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胃癌术后第1、3天,高淀粉瘘发生率为26.2%(16/61),明显高于低淀粉组的0.8%(3/3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82,P < 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肥胖,脾切除,胃癌术后第1、3天腹腔引流液淀粉高于截断值是影响严重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肥胖,脾切除,胃癌术后第1、3天腹腔引流液淀粉高于截断值是影响严重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第1天D-AMY > 2 156 IU/L和第3天D-AMY > 596 IU/L可作为胃癌术后预测严重瘘发生的截断值。

  • 标签: 胃肿瘤 胃切除术 手术后并发症 胰腺瘘 引流液 淀粉酶类 敏感性与特异性 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