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2010年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主持进行了“全国未成年犯抽样调查”。通过对这次抽样调查第一手资料的分析发现,未成年犯在家庭背景方面,亲子分离问题凸显,家庭生活更为困难;家庭关系方面,父亲与母亲关系最差,四成以上未成年犯恨父母;家庭成员素质方面,父母文化程度和道德素养偏低;家庭教育方面,父母教育观念陈旧、教育行为偏颇。研究认为,未成年犯家庭问题的症结是对未成年人权利的漠视,未成年犯最大的家庭问题是家庭功能不良和缺失而非家庭结构缺陷,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应当强化对家庭的社会支持。

  • 标签: 未成年人犯罪 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 犯罪预防 社会支持
  • 简介:家庭教育,不能不了解家。从本期始,我们特邀社会学家关颖撰文,为您展示有关家庭的知识图景。

  • 标签: 家庭 起源 本质 家庭教育
  • 简介:劳动是人生存的基本能力,是做人的起点。一个人的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习惯、独立能力、掌握劳动的技能技巧,理解劳动中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与人际关系等等,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从小时候开始的自我服务和参与家务劳动而逐渐形成与获得的。家庭劳动教育是孩子了解和参与社会生活的准备,是长大以后参加社会劳动的基础,对树立孩子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促进全面发展,发掘其聪明才智及动手能力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忽视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的现象十分普遍,以致剥夺了孩子劳动的权利,弱化了孩子的生存能力,并使孩子产生了对劳动的错误认识。由此所带来的种种问题,令人担忧。究竟应该怎样看待孩子参加家务劳动和家庭劳动教育?怎样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本期"特别关注"我们发表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天津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关颖同志的文章《孩子健康成长,毋忘家庭劳动教育》一文,期望家长朋友能正确认识这个问题,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 标签: 家庭劳动教育 劳动能力 家务劳动 劳动观念 劳动习惯 父母
  • 简介:调查表明,专门学校学生较之普通学校学生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状况存在更多不利因素。家庭教育背离家庭反映了父母教育价值观的倾斜,孩子不良行为凸显父母监护责任缺失和教育能力缺陷,亲子冲突的根本原因是漠视孩子的权利。专门学校学生的家庭教育问题,归根结底是学生家长自身的问题,而家长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教育问题、社会问题。因此,有必要强化和改进家庭教育指导,重视对家长的“基础教育”。家庭教育指导也需要“齐抓其管”,拓展专门学校向家庭的“辐射功能”,家庭教育指导必须“与时俱进”。

  • 标签: 专门学校 工读教育 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指导 监护人教育
  • 简介:家庭教育沦为学校教育的附庸,从根本上说,是失去了家庭教育的本来意义和作用。真正重视孩子发展的父母,不必去当老师课堂教学的“助教”和孩子学习的“拐杖”,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营造自己的家庭良好小环境,回归家庭教育的本真,方为上策。

  • 标签: 家庭中的人际关系 文化氛围 生活实践
  • 简介:2015年10月13日,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全国妇联主办的“纪念北京世妇会20周年,深入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在随后全国妇联和中国妇女研究会主办的论坛中,“妇女与婚姻家庭”作为七个专题之一,探讨了恋爱、择偶、生育、婚姻危机、离婚、家庭建设、家庭价值观等一系列问题。

  • 标签: 婚姻家庭 孩子 经营 人民大会堂 委员会 妇女
  • 简介:养成教育是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训练和习得过程,也是家庭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重要责任.本文从养成教育特点的分析出发,阐述了家庭教育的责任和父母在养成教育中的目标导向、行为示范、效果强化、偏差矫正等作用,从教育内容、教育途径、教育对象等方面,提出家庭在养成教育中的新使命.

  • 标签: 未成年人 养成教育 家庭
  • 简介:对天津市少年儿童的调查表明,当今少年儿童的劳动意识具有如下特征:九成左右少年儿童对社会主流认识表示认同,热爱劳动是少年儿童劳动意识的主流,培养能力、获得快乐是少年儿童劳动的最主要价值。但调查显示部分儿童认识上的矛盾,即认为普通劳动者"光荣",却有半数以上"不能甘当"。在自我评价中,近三成儿童对劳动特质持否定态度,年龄越大比例越高。研究认为,劳动意识的培养是劳动教育的起点,与劳动习惯的养成相互作用、相辅相成。

  • 标签: 少年儿童 劳动意识 劳动习惯
  • 简介:以李某犯罪为例反观“X二代”社会化的家庭障碍主要表现在:过度物质满足,制造了性格上的隐忧;监护责任缺失,放任不良行为;“人造”教育环境,社会适应缺陷;社会资源滥用,助力子女为所欲为;注重特长培养,忽视健全人格培育。据此提示“X一代”:分清职业角色与父母角色界限,认真履行对子女监护职责;重视奋斗精神的传承,淡化人脉和物质资源;检点自己,依法保护孩子。指出这一事件暴露了我国对未成年人监护人的教育、监督和惩戒的漏洞,以此为鉴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和强化管理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

  • 标签: 未成年人犯罪 社会化环境 家庭教育 父母素质
  • 简介:全国未成年犯调查结果显示,侵财犯罪近七成,居各类犯罪之首。侵财犯罪的主要特征表现为:与同类不良行为高度相关,团伙抢劫比例最高,犯罪时平均年龄不满16岁,多数与本人和家庭经济状况无显著相关。分析认为,未成年人侵财犯罪是贪图享受和追求虚荣的价值观、哥们义气和不良交往、社会舆论引导偏颇等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侵财犯罪预防需着力防微杜渐,未成年人理财教育刻不容缓。

  • 标签: 未成年人 侵财犯罪 相关因素分析 犯罪预防 理财教育
  • 简介:本文运用2010年全国未成年犯抽样调查第一手资料,分析了大众传媒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研究发现,未成年犯偏好武打、警匪电视片,有暴力行为者达六成以上;七成以上未成年犯接触过淫秽色情信息,近八成来自网络;未成年犯接触不良媒介年龄最低6岁,初中比例最高;近四成未成年犯每天上网时间超过6小时,八成左右主要是玩游戏、聊天。研究认为:大众传媒不良信息传播催生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和犯罪行为;改善未成年人生存环境和传媒内涵比营造外部环境更重要;成年人与未成年人共同提升媒介素养是应对大众传媒新挑战的最佳选择。

  • 标签: 未成年人犯罪 大众传媒 互联网 媒介素养 犯罪预防
  • 简介:运用2010年全国未成年犯抽样调查第一手资料,分析了社会交往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研究发现:未成年犯八成以上属共同犯罪,一半以上同伙关系早已形成;近八成未成年人犯罪与朋友有关;六成以上未成年犯结交过有违法犯罪行为的人;未成年犯的交友倾向是最青睐“讲义气”、“有相同兴趣”的人;首选“有知心朋友”为最大幸福。研究认为,不良交往增加了未成年人共同犯罪的可能性,家庭、学校教育功能的不良或缺失加剧未成年人不良社会交往,提出同伴教育这一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新思路。

  • 标签: 未成年人犯罪 共同犯罪 社会交往 犯罪预防 同伴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