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犯调理论及其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详情
摘要 <正>“犯调”又叫“犯声”,是指在一首乐曲中或几首乐曲连续奏唱时发生调高或调式的转变,或者调高和调式同时都有改变的情形。大体相当于现在所说的“转调”。早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就有十二律旋相为宫、为调的理论。《礼记·礼运》所谓“五声、六律、十二管,旋相为宫也”,就是指的以五声或七声配十
作者 夏野
机构地区 不详
出版日期 1982年03月13日(中国期刊网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