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聊斋志异》看蒲松龄的伦理道德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详情
摘要 <正>蒲松龄的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塾师的生活中渡过的。身为塾师,他教人读书又教人作人;不仅教塾中的童子如何作人,而且教一般的成人如何作人。而教人作人的一个重要内容,便是有关道德修养之类。蒲松龄十分重视人的道德修养,他在替友人拟写的《为人要则》里,把这方面的问题分为正心、立身、劝善、徙义、急难、救过、重信、轻利、纳益、远损、释怨和戒戏共十二款,作了扼要而又明确的论述(见《蒲松龄集》上册)。另外,在游戏文《穷神答文》里,也较多地涉及了这方面
机构地区 不详
出处 《道德与文明》 1984年1期
出版日期 1984年01月11日(中国期刊网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