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包头文化定位的思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详情
摘要 2000年5月,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来包头演出,对于宣传包头、重塑包头城市形象是一次绝好的机遇。演出虽然取得极大成功,但我还是感到留下了两点遗憾:一是广告意识差。观众席上举起的条幅,标语口号多,隐性广告少。缺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氛围。二是对包头这座城市的文化定位宣传不准确。从演唱的歌曲、表演的舞蹈,到主持人的串词,整台节目给人留下的印象,还是60年代的包头。包头在改革开放中崛起的现代化都市的风采,作为举世无双的稀土城的形象,不但没有得到充分展现,反而被淹没了。近几年来,包头市在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如果站在文化的、美学的高度来审视,我们的建筑、我们的雕塑,都显得文化含量不够,缺乏个性,缺乏特色,缺乏开放的胸襟与气度。整体规划与设计不太注重美学观、艺术思维也显得贫弱、狭窄,似乎离开鹿就无从表现了。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可以归结到文化定位上。从文化的意义上讲,包头究竟是怎样一座城市?这是一个较有难度的课题,很难做出概括。能否这样来描述:草原游牧文化淡出,蒙汉文化交融,移民文化植入,大工业文化挺进。包头文化是杂交的、合成的,是一种尚待整合的...
作者 张伟
机构地区 不详
出处 《内蒙古艺术》 2001年1期
出版日期 2001年01月11日(中国期刊网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