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训练对成年人视功能异常所致视疲劳的改善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详情
摘要 摘要目的分析视觉训练对成年人视功能异常所致视疲劳症状的改善作用。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视光中心视觉训练室进行视觉训练的成年人视功能异常所致的视疲劳患者93例186眼,其中男48例,女45例;平均年龄(30.43±6.39)岁。所有患者双眼视功能初次检查包括综合验光仪检查屈光度、Worth 4 Dots检查双眼视、立体视、Von-Graefe法测量远近距水平眼位、旋转棱镜法测量融像范围、融合交叉圆柱镜法测量调节反应、负镜片法测量调节幅度、翻转拍测量调节灵活度以及聚散灵活度。训练师根据检查结果和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训练方案,每训练5次后复查1次。将初查、第1次复查及第2次复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初次检查时近隐斜视度为-8.0(-15.3,-3.0)△,第1次复查时减少至-5.0(-9.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586,P<0.01);左右眼初次检查时调节幅度分别为4.00(3.25,5.25)D和4.00(3.00,5.00)D,第1次复查时分别提高至5.50(4.25,7.00)D和5.00(3.75,7.00)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4.284、-3.995,均P<0.01);初次检查时远距离正融像破裂点为7.5(5.0,15.8)△,恢复点为0.0(0.0,4.0)△,第1次复查时分别增加至11.0(6.0,22.0)△和4.0(0.0,7.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192、-3.748,均P<0.01);初次检查时近距离正融像破裂点为18.0(8.0,28.0)△,恢复点为6.0(0.0,12.0)△,第1次复查时分别增加至26.0(21.5,35.0)△和11.5(6.0,1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4.695、-3.377,均P<0.01);单眼及双眼的调节灵敏度从初查时2~3个周期/min增加至第1次复查时的10~12个周期/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远隐斜和近隐斜不是右眼和左眼调节幅度改善程度差异的影响因素。初查时,22例患者的CISS评分为(25.13±9.64)分,第1次复查时降至(19.18±7.2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9,P<0.01)。未进行问卷调查的71例患者,主诉和体征明显改善者占67.60%(48/71),有改善但仍需加强训练者占29.58%(21/71),视疲劳症状未明显改善者占2.82%(2/71)。结论系统视觉训练可使多数成年视功能异常的视疲劳患者的视功能体征和视疲劳症状改善,提示成人视功能依然有较强的可塑性。
出处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1年06期
出版日期 2021年06月25日(中国期刊网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