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血小板药与颅内动脉瘤破裂的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详情
摘要 摘要目的探讨抗血小板药与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择青岛市市立医院东院区2018年6月至12月期间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收集患者以及颅内动脉瘤特征基线资料。通过单变量分析以及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抗血小板药与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的独立相关性。结果共纳入9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男性31例(34.44%),女性59例(65.56%),最大动脉瘤直径中位数为4 mm。有46例患者在诊断颅内动脉瘤前服用抗血小板药,其中36例服用阿司匹林,3例服用氯吡格雷,7例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破裂动脉瘤共31例(34.44%),未破裂动脉瘤共59例(65.56%)。破裂组年龄<60岁(P<0.05)、糖尿病(P<0.1)、缺血性心脏病(P<0.05)、既往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P<0.1)、颈内动脉动脉瘤(P<0.01)、前交通动脉动脉瘤(P<0.05)、后交通动脉动脉瘤(P<0.01)以及诊断前服用抗血小板药(P<0.1)的患者比例与未破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优势比(odds ratio, OR)4.116,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337~12.673;P=0.014)、前交通动脉动脉瘤(OR 5.015,95% CI 1.155~22.559;P=0.032)和后交通动脉动脉瘤(OR 68.796,95% CI 6.762~699.951;P<0.001)是颅内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服用抗血小板药是颅内动脉瘤破裂的独立保护因素(OR 0.320,95% CI 0.104~0.992;P=0.048)。结论服用抗血小板药尤其是阿司匹林不会增高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而可能是颅内动脉瘤破裂的保护因素。对于具有明确适应证的患者,未破裂动脉瘤并非抗血小板治疗的禁忌证。
出处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20年07期
出版日期 2020年09月10日(中国期刊网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