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青光眼患者葡萄膜渗漏发生率及相关因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详情
摘要 摘要目的分析葡萄膜渗漏在原发性青光眼患者的发生率,并对其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就诊的原发性青光眼患者692例,其中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PACG)患者256例,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CPACG)患者368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患者68例。根据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图像判断有无葡萄膜渗漏,并对渗漏程度进行分级。对葡萄膜渗漏的发生率及渗漏程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APACG缓解期组、APACG临床前期组和CPACG进展期组葡萄膜渗漏的发生率为20.45%(54/264)、3.76%(8/213)和1.45%(8/548),3个组患者葡萄膜渗漏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5.02,P<0.05),其中APACG临床前期组和CPACG进展期组葡萄膜渗漏发生率明显低于APACG缓解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9.07、91.15,均P<0.01)。APACG缓解期组葡萄膜渗漏阳性患者初始眼压及眼压波动较葡萄膜渗漏阴性患者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626、-4.022,均P<0.05)。APACG缓解期组患者共50例54眼出现葡萄膜渗漏,其中3级渗漏16眼,2级渗漏12眼,1级渗漏26眼。APACG临床前期患者中,共8例8眼出现葡萄膜渗漏,均为1级渗漏。CPACG进展期患者中,共8例8眼出现葡萄膜渗漏,均为1级渗漏。APACG缓解期组患者初始眼压及眼压波动与葡萄膜渗漏程度均呈正相关(rs=0.912、0.923,均P<0.01),治疗后眼压与葡萄膜渗漏程度呈负相关(rs=-0.269,P<0.05)。结论葡萄膜渗漏可发生在经药物治疗后的APACG缓解期、APACG临床前期及CPACG进展期患者,其中APACG缓解期患者葡萄膜渗漏发生率较高,且渗漏程度较重,渗漏程度与初始眼压及眼压下降程度均呈正相关,与治疗后眼压呈负相关。
出处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0年05期
出版日期 2020年08月10日(中国期刊网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