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链激酶溶栓治疗的临床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详情
摘要 摘要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治疗的近期疗效并探讨再灌注治疗的最桂策略。方法选择年龄≤65岁,适合静脉溶栓且无禁忌的AMI患者304例,分为两组。Ⅰ组143例,男109例,女34例,平均年龄58.61±4.23岁,溶栓后2周内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梗死相关血管(IRA)的血流量依TIMI分级,并与临床判定IRA再通率比较分析。Ⅱ组溶栓后未行CAG,共161例,男124例,女37例,平均年龄59.80±5.24岁。两组临床一般情况无显著并差异(P>0.05)。全部病例均在发病后8h内用链激酶静脉溶栓,并用肝素和阿斯匹林治疗。结果Ⅰ组IRA再通率为65.73%,Ⅱ组为69.57%,与文献相符。30天病死率较低,Ⅰ组为4.20%,Ⅱ组为4.35%。再通率和病死率均无组间显著性差异(P>0.05)。Ⅰ组CAG显示TIMI血流2级和3级者为60.84%,这些患者从溶栓中获益。无创性再灌注指标判定IRA开通的94例中有8例CAG显示血管再次闭塞,再闭塞率为8.51%;而未开通的49例中有48例梗死区仍无血流灌注,说明无创性再灌注指标可以真实地反映IRA是否开通。总低血压(8.55%)及泵衰(7.23%)的发生率相对较高,经处理均未影响溶栓治疗。未发生过敏反应和严重出血病例。结论静脉溶栓治疗AMI安全有效,但血管再通率明显低于介入治疗。为使更多患者受益,在条件许可时应首选介入治疗。对溶栓失败或再次发生心肌缺血表现者,应立即实施挽救性介入治疗,以实现心肌再灌注与治疗基础性血管狭窄。
出处 《健康文摘》 2010年8期
出版日期 2010年08月18日(中国期刊网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