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扩散张量成像在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详情
摘要 摘要目的在对急性脑梗患者进行动态观察时应用MR扩散张量成像(DTI)的方式,对其扩散与变化的规律进行研究,对缺血半暗带治疗的时间窗进行推断,并通过DTT的技术对皮质脊髓束同肌力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方法选取自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脑梗死患者共计142例,对其进行常规的MRI、DTI检验以及扩散加权成像的检验方式,并对各期患者病灶平均的扩散系数,相对各向异性系数,部分各向异性系数以及容积比的值进行测量,并对其中的20例患者应用三维白质纤维重建的方式。结果在不同的梗死时期,患者DCavg的均值分别表现为(0.275±0.022、0.349±0.019、0.465±0.023以及0.538±0.035)×10-3mm2/s,随着时间的变化呈现出不断地降低、逐步地回升并趋向假正常化,其差异具有着统计学的意义(P<0.001);FA、1-VR以及RA的值在超急性期呈现出轻度的升高,并在之后呈现出不可复性的降低,急性期与超急性期患者的病灶中心同边缘区在DCavg、FA、1-VR以及RA的差异方面具有着统计学的意义(P<0.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病灶的DCavg、FA、1-VR以及RA值具有着特征性的演变规律,急性期以及超急性期患者病灶的边缘区可能是缺血的半暗带组织,对患者治疗的时间窗可以延长成为24小时,DTT技术对于临床以及判断的预后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出处 《健康世界》 2015年15期
出版日期 2015年12月22日(中国期刊网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