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情之爱,温暖心田——读《同情教育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详情
摘要 我国先秦时期的孟子曾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明代大儒王阳明发展了先秦儒家的仁爱精神,强调人不仅应该对同类有“怵惕恻隐之心”,对鸟兽有“不忍之心”,对草木有“悯恤之心”,甚至对非生命的瓦石也应该有“顾惜之心”。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唐君毅先生在《人生三书》中反复感叹“冷酷与荒凉之宇宙”和“孤独与苦累之人生”,并认为苦难是道德产生的根基,因为苦难激发了人类的悲悯,而正是这种悲悯之情激发人以道德超越苦难。18世纪英国的大卫·休谟也说:“同情是道德发生的基础。”
作者 钟莉
机构地区 不详
出处 《中小学德育》 2013年4期
出版日期 2013年04月14日(中国期刊网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