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40 个结果
  • 简介:神圣如"上帝"(God)者,也要接受理性审视和追问,以探究"上帝"概念内在融贯性,"因为荒谬,所以信仰"时代已经远去。在历史上,先后提出过有关上帝种种悖论,如伊壁鸠鲁悖论、全能悖论、全知悖论、恶和苦难问题、帕斯卡赌和克尔凯郭尔神悖论,它们都被仔细阐释和初步评论。现有分析表明,"上帝"概念似乎具有某种"悖论"性质,很难在理性上自圆其说。

  • 标签: 伊壁鸠鲁悖论 全能悖论 全知悖论 恶和苦难问题 帕斯卡赌 克尔凯郭尔的神悖论
  • 简介:如果我们想要追求公正和可持续富裕社会。就必须超越从苏格兰启蒙运动以来就主宰了西方经济学“财产经济学”(economicsofproperty),而转向一种公民供养经济学(economicsofprovision),后者以公民规范为经济活动基础,把经济作为整合系统来构建,这样经济系统所提供是我们有理由珍视东西。“供养系统”概念整合了不同经济部门。诸如互惠等公民规范能为所有人提供财富。

  • 标签: 财富创造 公民供养经济学 供养系统
  • 简介:在汉语中,"机"是一个关联很广,含义丰富字,很多重要词汇都与它有关,如生机、危机、机遇、机器、机制、机体等。关于"机"哲学思考,可以引发很多理论问题,从中获得一种融贯性深入理解。一、关于"机"本身"机"繁体字是"機",来源于"幾"。按照《说文解字》解读,"幾"意思是"微也,殆也"。它由两个"幺"字和一个"戍"字合成,"幺"本意是幼小儿童,"戍"本意是"兵守"。用两个小孩子把守城池,显然是非常危险事情。这种预示危险征兆称为"幾",引申为各种事物变化萌芽。①对"幾"探究可以见微而知著,及时防范

  • 标签: 学思 《说文解字》 事物变化 融贯性 繁体字 本意
  • 简介:摘要:生活哲学不等于休闲哲学。哲学不仅要教人生存智慧,更要指导人们如何面对灾难时安身立命。这是哲学根本所在,也是哲学发展趋向。

  • 标签: 生活哲学 哲学的作用 存在意志 哲学的进步
  • 简介:信号是流动能量,信号携带信息,信号传输是知识成为可能基本前提。感官系统和意识产生依赖流动能量,流动能量携带信息即为信号,信息量和信息内容是信息两大基本要素,信息内容随感官系统和意识选择而转化为意义,意义初始形态是现象,现象使知识成为可能,由此可知,信号传输使知识成为可能。

  • 标签: 信号传输 现象 知识
  • 简介:人类对个人行为批判性反思能力往往被认为与自由和责任问题相关。在哲学中,这种观点体现为对认识能动性主张。然而这种主张事实上面临着多重困难。首先,这种对知识反思要求会导致无穷回归这一严重后果。第二,有一种观点认为,由于反思为决断提供了可靠保证,从而有助于区分异己欲望和真正属于认知者欲望,然而反思自身可靠性却是有问题。此外,关于第一人称视角、谨慎思考以及认识责任感主张并不足以使认识能动性讨论合法化。这些关于认识能动性几种动机都不同程度地预设了某些关于反思断言,而实际上,这些断言却与现今最有用证据相左。据此,目前对认识能动性概念诸多论述和辩护方式都是有问题

  • 标签: 欲望 信念获得 无穷回归 反思的能动者 谨慎思考 认识的责任感
  • 简介:现代数学语言对于所有国家都是一样,现代物理学和化学语言也有很大部分是超越文化,因为它们采用了统一符号系统;但是哲学语言千差万别,每一个国家、每一个语言群体都有其独特哲学语言。于是,我们面临一个跨文化问题:英语或德语哲学能够用汉语来教吗?或者,用英语或德语提出问题可以用汉语来解答吗?

  • 标签: 哲学教学 跨语言 现代物理学 数学语言 化学语言 符号系统
  • 简介:随着当代科学发展,我们必须重新塑造什么是信念和什么是理性之人观念,因为我们相信事情多于我完全知情事情,而且,我们认知不得不依赖于知识权威,特别是专家观念,甚至依赖于权威链条。因此,存在着共同体知道知识,而不是任何一个个体认知者知道知识。

  • 标签: 信念 证据 专家-外行
  • 简介:默顿学派在科学社会性研究方面首次提出并阐发了科学体制内部微观社会因素与科学知识进步关系。并对宏观社会因素影响科学发展机制进行了实证研究;在科学自主性研究方面最先提出并阐发了科学界社会规范、科学奖励制度和科学界社会分层等科学运行机制,有力地从科学体制角度揭示了科学自主性,并强调了基础研究领域里科学自由重要性。此外,默顿通过对多重发现现象和科学天才社会学分析表明,科学发展既非完全自主因而勿需社会因素参与,也非完全社会性因而全部由社会因素支配,而是社会因素和科学内部因素共同作用结果,以及科学社会性和科学自主性共同作用结果。尽管较之大科学时代科学发展所呈现无比丰富性和复杂性,默顿学派关于科学性质研究仅只是初步,但该学派所取得成就是公认;从科技哲学研究方法论角度说,它所给予我们启示中有两点值得特别注意:1.“从精神气质分析入手”研究科学与文化关系;2.高度重视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结合。

  • 标签: 科学的社会性 科学的自主性 科学的社会性和自主性的契合
  • 简介:摹状词和名称指称功能是密切相关,并且对语境有着严重依赖性。语境分为世界语境、认同语境和交流语境。在世界语境中,摹状词和名称间接地指称对象.实现其指谓功能。在认同语境中,一个名称通过开放簇摹状词直接地指称对象,实现其指示功能。指谓和指示统称为“指称”,指称是主词功能。在交流语境中。摹状词和名称一般是直接指称对象,因而具有指示功能;但在两种特殊情况下具有归属功能,而归属功能本质上是谓词功能。开放簇摹状词不具有描述功能,而是展开为因果历史链条,为名称直接指称对象提供一个具体动态语境即认同语境。世界语境则是较为抽象静态语境。交流语境在本质是一种实指语境。相对于不同语境,名称和摹状词分别体现出不同功能。

  • 标签: 名称 摹状词 指称 因果历史链条 语境
  • 简介:科学活动本身既包括“表征”(representing),也包括“介入”(interven—ing),介入活动是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研究最为重要和主要部分,而介入性活动及其成果在科学哲学研究上很少得到体现。以往科学哲学太过注重表征研究,而忽略了介入研究。这被科学实践哲学准确地称为“理论优位”(theory—dominance)倾向。表征是科学知识传承和交流系统重要属性,表征及其结果——表象(representation)也是科学知识呈现形态基本特征和方式,介入是科学实践重要特性,两者对于科学活动都是重要特征,是科学活动不可或缺两个方面。科学哲学不应忽视其中任何一个。我们反对表征主义(representationalism),主要是反对“理论优位”倾向,希望纠正这种扭曲了科学形象,忽视科学实践科学哲学研究趋向。

  • 标签: 表征 介入 科学实践 科学哲学
  • 简介:本体论是关于普遍性存在哲学。在西方哲学史上存在三条本体论研究路径,我们不应当用其中某一条研究路径去排斥或否定其他研究路径。本体论包括本原论,但不能归结为本原论,因为,要确定世界本原,必须以判明有哪些存在领域为前提,所以,存在领域分割方式才是哲学最高范式。在西方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哲学都具有自然哲学性质,自然哲学也有其本体论层次,唯物主义本体论学说也经历了一个不断自我超越发展历程。在解决存在领域划分问题时,语言逻辑分析方法具有很大局限性,我们还有必要在逻辑结论和现实世界可能领域之间进行对应性分析。信息和载体(信息和物质)具有内在融合、相互生成和相互规定不可分离统一性关系。

  • 标签: 信息 本体论 存在 自然哲学 载体
  • 简介:批判语境经验主义将社会和规范方面融入对科学理解中,实践实在论也使文化和规范方面在理解科学时发挥重要作用。对二者比较分析表明,前者可作为实在论一种形式。二者结合可发展出“多元社会实在论”这一新实在论形式。在讨论了地图类比、目标导向经验主义对不充分决定性问题分析之后,通过借助海伦·朗基诺最近研究可得出,多元社会实在论尽管可能,但由于缺乏上帝视角,它在为不充分决定性问题提供决定性解决方案时并不乐观。

  • 标签: 目标导向的经验主义 批判的语境经验主义 实在论 不充分决定性
  • 简介:视觉无疑是绘画美学中一个核心概念。要对其进行深入理解,首先应区分视觉与视见之间异同,从而将视觉自身纯粹性作为一个首要出发点。此种纯粹性,既指向着一种原初生成结构,又似乎必须在与其他异质性序列(尤其是言语)之间开放关联中获得呈现。德勒兹抒写光之诗学,以及福柯对临床目视洞察,都启示出可贵线索。在中国古代画论和画作之中,同样存在着"观"与"言"这个基本问题,而如恽寿平这样独到画家则尝试着种种打开二者"知识"—"积层"实验和实践。

  • 标签: 视觉 积层
  • 简介:海德格尔关于being讨论.是从自古希腊以来哲学家们关于这个概念看法出发。这些讨论既有助于我们理解他相关论述.也有助于我们把握being这个概念意义和历史。但是,由于中译文把它翻译为“存在”,结果使我们字面上就有许多无法理解地方。经过把它修正为“是”.则可以消除这些问题。翻译问题,归根结底是理解问题。与being相关,对照两种不同理解,我们可以获得对海德格尔思想一些新认识。以此为例,我们可以认识到:应该把being翻译为“是”,而不应该翻译为“存在”;“是”翻译和理解,可能会与逻辑相关.却不一定就是逻辑理解;关于“是”理解和认识,尽管可能会与逻辑相关,却主要而且首先是从语言方面得到,即从being这个词日常用法和通常使用方式得到

  • 标签: 系词 存在
  • 简介:邬焜教授对于信息科学和哲学及其与一般哲学关系重要贡献,刚开始为国外学者所认识。邬焜研究与一种非标准、非真值函项逻辑,即现实逻辑,相互支撑。这一逻辑乃是对法籍罗马尼亚人斯特凡纳·卢普斯科开拓性工作发展。基于邬焜理论和这种逻辑,许多批评性术语和概念将因其对科学哲学特定影响而获得重新规定。因此,不妨将这种结合理论作为关于一种演化中信息社会规范伦理学之发展必要因素。更多还原

  • 标签: 信息时代 哲学精神 邬焜
  • 简介: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之后,西方德性伦理出现了复兴。从社会历史条件来看,自近代启蒙运动以来,随着现代性道德问题所产生德性危机与日俱增,德性越来越边缘化,从而为德性伦理复兴提供了实践上可能背景。从伦理理论背景来看.功利论和道义论无法解决人们内在心灵无序状态,人们开始不满于近代以来所盛行功利主义和康德主义。因此,德性伦理以其相对于规范伦理优势而在西方迅速发展起来。

  • 标签: 现代性德性危机 西方德性伦理 复兴 功利主义 康德主义
  • 简介:在当代英美道德哲学领域,"友谊"是各大流派哲学家都关注问题。当代学界普遍认同真正友谊是以对方自身为目的,因对方自身之故爱对方。既然友谊本质是利他,人为何要在他人而非自己身上投入呢?这一问题在当代英美哲学界被表达为友谊"正当性"问题。当代主流学界试图以"价值"回应该问题,但是却陷入无法自圆其说悖论当中,价值论根本问题在于其哲学预设本身。以托马斯·阿奎那友谊理论为依据,托马斯主义以友谊活动本身道德性为友谊正名,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比"价值论"更有说服力。由此,在当下重温阿奎那友谊理论,对当代学界探讨友谊"正当性"具有不容忽视意义。

  • 标签: 友谊 正当性 价值论 阿奎那 托马斯主义
  • 简介:美国哲学家德雷福斯对人工智能批判是现象学和技术哲学中经典案例。他所动用现象学资源包括胡塞尔意向性和"生活世界"、海德格尔"在世"、梅洛—庞蒂知觉和身体理论。从斯洛文尼亚哲学家齐泽克视角来看,德雷福斯"海德格尔式认知主义"是典型对现象学"美国式挪用",而他将哲学化约为科学造成了哲学与科学"短路",从而错失了现象学(或哲学)超越论维度。

  • 标签: 德雷福斯 齐泽克 人工智能 现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