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17
/ 2

新媒体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研究


兰琦

西安外事学院 人文艺术学院 710000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文化发展的结晶。不仅包括人文学科,还包括自然科学等类别。它是以儒释道为代表的文化,融合了各种学说和学派的精华。当前,各类新媒体成为便捷的信息传播领域,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应加快传统文化与新媒体的融合,以实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

引言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着五千年的悠久文明史。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民族精神的脊梁。随着中华民族的不断富强,人们深刻认识到,只有增强文化自信,才能实现民族自信,只有增强文化力量,才能走向真正的复兴。在当今数字化时代,传统媒体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必须依靠现代新媒体的数字技术,使传统文化从保护到再生,得到更加完整、清晰、生动的保存和传播,从而实现“动态”的发展趋势。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特征分析

1.1政治思想文化

在传统文化的奇妙宝库中,流传千古的是其灿烂的政治思想文化。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在后世的主流,其创始人孔子建立了一个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

1.2伦理道德文化

我们的传统文化,无论是儒释道,都可以说是以道德为主导的文化,道德要求是其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以强调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而闻名,是一种泛道德文化。而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学说,既是我国伦理道德文化的核心,也是我国思想道德的基本准则,又是作为个体的人的道德主体和社会道德的基础。国家伦理、社会伦理和家庭伦理是传统儒家伦理的三个组成部分。

2新媒体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策略

2.1传承发展传统文化方式和途径的创新

传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基因。我们应该利用各种手段和形式来继承和发展它。在整个社会层面,首先要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提高人民群众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让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其次,加大对文化遗产和文物的传承和保护,特别是对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扶持和推广;最后,利用电视、手机、网络等新媒体,培育并传播优秀的文化产品,使人们广泛地了解并学习各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人们的文化素养和道德素质,筑牢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在个体层面上,首先要“闻道”,也就是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了解中华民族灿烂的传统文化瑰宝,实现“内化于心”。其次,积极参加自己感兴趣的传统文化实践活动,例如学做传统美食、过传统节日、到养老院助老敬老等,落实到行动上,形成充满传统文化因素的生活方式,助推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最后,积极参加各种传统文化的体验活动,例如集体穿汉服、学习传统陶艺和开展经典诵读等活动,在体验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充分发挥教育传承的作用。教育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具有很高的导向和推广价值。教育者要高度重视课堂教学对传承的促进作用,从实际出发,巩固校园教育传承的主体地位;要广泛运用新媒体技术,将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建立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平台;还可以利用微电影、短视频等软件,以图文并茂的方式推送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引导学生更加自觉地学习传统文化。

2.2积极开展传统文化素养教育

在教育领域渗透传统文化,有利于实现文化强国的目标。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栋梁,学生的文化传播意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传统文化的传承。此外,新时代的学生不仅需要强大的文化素养,还需要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不同阶段,教师和教育管理者需要从实际出发,做好教育的整体规划和计划,为学生创造有利的学习环境,从而使其在知识学习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进行自觉传承。首先,学校需与政府部门联合,定期开展师资力量提升培训。学校可围绕传统文化渗透,定期开展教师培训活动,使教师掌握现代化的多重教学方式,让教师意识到传统文化知识传播的必要性从而增强其教育使命感。相关培训为后续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做好准备,推动提升教育效果,深化教育改革。其次,在高校、高职院校专业教学中挖掘相关传统文化素材和知识点,并进行深入讲解和剖析,或者开设传统文化作品、设计实例赏析等课程,对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和文化素养,打开学生的创作思路具有积极作用。再次,地方政府和学校积极开发校本教学辅导资料,并在其中融入更多传统文化知识,借以让学生从小在学习中接受传统文化熏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发展理念和价值认知。最后,拓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形式。考虑到目前很多学生缺乏自觉投身传统文化学习的动力,教师在教育形式的选择上需要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意识,增加接触传统文化知识的机会。这种方法还可以促进相关教育和课程群的发展,从而达到传承传统文化的目的。

2.3加强“网络式”数字化整理和整合

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包括诗歌、绘画、音乐、风俗、服饰等常见的表现形式。传统的收藏方式主要有博物馆、展览馆、原始乐谱等。这种传统的收藏方式存在诸多弊端,包括保管不当造成的展品丢失和损坏、无法传承给后代造成的传统技艺流失、传统音乐无法通过记谱法准确展现音乐的风格或魅力等,这些都已经出现且无法弥补。数字信息化手段的发展,包括新媒体平台所运用到的后台大数据算法、云端存储、区块链技术等新兴科技技术手段,能够为传统文化的数字化传播带来新的变革。传统文化可以通过音频、图像、视频、AI、3D打印等技术手段实现数字信息化的转化,数字化能够运用信息的海量存储和批量存储功能将传统文化分门归类进行存储,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以点带面,从而形成海量信息存储网的结构布局,将信息重新整合和规划,同时也便于快速查找和调取,使人们对于传统文化信息的查阅更加便捷、精准,进而将传统文化通过数据手段永久、完整地保存下来。近年来,数字博物馆作为一种新的文化信息整合形式,进入了大众的视野。它是三维图形成像技术、虚拟现实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三维显示技术、娱乐互动技术等数字技术之间的互动。即计算机内部结构系统、博物馆领域业务内容与计算机信息之间的互动,从而通过将博物馆的展厅搬到网上,给人们带来新的感官体验和互动乐趣,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从而实现科普文化的目的。

2.4加强传统教育形式与新媒体技术的结合

要从根本上弘扬和宣传我们的传统文化,就要加强传统文化的普及和教育,让传统文化走进课本,走进校园。首先,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种形式的多媒体技术,如幻影、动画等。根据对相关数据的调查发现,互联网是新媒体的主要载体,深受广大青少年的喜爱和青睐,通过多元化的媒体形态能够使传统文化与多媒体结合的形式也更加多元。另外,各院校也可以通过多媒体在校内开设古诗词鉴赏,经典国学等鉴赏活动,并定期组织学生和教师参加传统书法展览活动或者观看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影像资料。比如,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线上平台《中国少年国学院》深度学习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对该网站内容的深入学习和了解,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结束语

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的传播更加方便快捷。要充分发挥现代科技的优势,扩大传统文化的受众和传承面,让人们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从而延续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韩伟,布莉华,康丽莹.新媒体时代高校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路径[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1(01):28-30.

[2]渠佳敏,丁雅琴.新媒体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J].大观(论坛),2020(11):88-89.

[3]田素美.新媒体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视野下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以“文化产业概论”为例[J].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2019(02):122-135.

[4]谢清果,徐莹.新媒体时代高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效果评估和优化研究调查报告[J].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2019(02):95-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