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融合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16
/ 2

体教融合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周俞

成都体育学院

摘要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体教双方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体教配合、体教结合、体教融合3个发展阶段[1]。“体教配合”阶段体教双方都把“增强人民体质”作为共同目标,形成群众(学校)体育发展的“黄金时代”。“体教结合”阶段由于强化了体育的竞技金牌价值,在举国体制战略的促进下,我国在竞技体育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2020年9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旨在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体教融合;理论与实践;路径

  1. 体育教育系统原有弊端

新中国成立后及数次中央和国家机关机构改革中,无论机构设置是国家教委、国家体委,还是教育部、体育总局,都表明教育、体育是分属两个部门并行发展的两项事业。一个注重文化知识的培养,一个注重运动技能和竞 技运动员的培养[1]。并历经体教配合和体教结合两个发展阶段,但这两个发展阶段并没有解决体育和教育两个部门在具体实践中所出现的弊端。

  1. 体育系统弊端

自1984年新中国回归奥运大家庭,为加快发展体育运动,大力提高我国运动技术水平,实现为国争光的任务,国家层面建立了国家、省市和各级体校为主体的三级训练体系,并普遍建立运动员“集中生活、集中训练、集中学习”的“三集中”管理模式。这种国家体制和训练模式为实现中国竞技体育奥运争光目标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也直接造成了运动员文化教育和竞技训练的分离,严重影响了运动员系统的文化教育,带来了运动员文化学习严重缺失等问题,导致大多数高水平竞技运动人才文化素质不高,退役运动员安置工作也受到了严峻挑战,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2]

  1. 教育系统弊端

在学校教育方面随着升学压力,学生学业负担加重,文化课学习成为主流和核心,体育课逐渐被边缘化。也有不少学校出现重视少数人的运动训练竞赛而忽视了全体学生的身体锻炼。在学生成长评价体系中也出现过分偏重文化课成绩、忽视体育和体质等方面的问题。这都导致了中小学生超重和肥胖率不断增加;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持续增高,并且出现低龄化倾向;大学生的耐力、速度、爆发力和力量素质出现下降等诸多青少年体质健康下滑的问题。

  1. 体育回归教育本位

  1. 彰显体育育人本质

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要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在促进青少年成长中的重要作用。聚焦体育的教育功能,树立“以体育人”的思路,培养复合型高水平人才。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人的过程和手段,通过体育不仅能够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生长发育,同时也能让学生在体育中学会遵守规则、团结合作、吃苦耐劳、顽强拼搏、尊重他人等,提升青少年的道德素养。此外长期体育运动习惯对儿童青少年大脑健康发育和认知功能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体育运动在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还能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帮助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通过促进大脑发育,提升学习效益,这也是实现体教融合目标的重要路径[3]。从体教融合的现实选择来看,其实质是让体育回归教育本位,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从而真正实现体育不仅育“体”,而且育“人”的重要的关联目标。

  1. 后备人才培养回归教育系统

学校是广大青少年接受教育的主阵地,学校体育是青少年体育的基础、体育教育的核心、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源头。培养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是竞技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动力[4]。通过体教融合把竞技人才培养融合到国民教育体系之中,竞技人才的培养由面向运动员,转向了全体学生。扩大学校层面从事竞技体育的人口数量,从中脱颖而出的优秀运动员苗子也会随之多起来,学校体育为竞技体育输送后备人才的可能性也就提高了[5]

将竞技人才的培养融合到国民教育体系之中,改变体育系统负责运动员培养从头到底的局面,将中初级运动训练的开展主体由体育系统转移到教育系统。认识到文化教育对提升体育运动水平的作用,将运动员的教育彻底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实现运动员培养的多主体参与,利于培养出综合素质高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为日后运动员的学习、就业奠定基础[6]

  1. 教育渗透青少年赛事体系

  1. 青少年赛事体系的融合

作为竞技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赛事成为检验训练教学效果的杠杆。青少年体育赛事在社会、普通学校、各级各类体校业余训练体系中发挥着展示竞技能力、检验训练(教学)成果、提升身体机能、促进社会融合等作用[7]。长期以来,体育和教育部门在青少年体育工作上交叉管理,造成青少年体育赛事的年龄分段、组别设置和赛制安排等零散无序,直接影响青少年参与体育训练和竞赛的积极性。

  1. 运动员技术等级评定方式转变

改变原有运动员等级制度是国家体育部门的一项审批制度,等级称号的申请、审核和审批都是由体育部门独立完成。《意见》提出,教育、体育部门为在校学生的运动水平等级认证制定统一标准并共同评定。这意味着教育和体育部门要联合制定新的标准,规范运动员技术等级的分级审批

[2]

  1. 体教融合,基础在教育

  1. 学校体育主体地位

《意见》的颁布突出了“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 的发展导向,进一步强调了学校体育“四位一体”的发展目标,确立了体教融合过程中学校体育发展的主体地位,明确了体教融合的根基在教育而非体育[6]。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在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完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意见》要求按照“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体育模式,整合原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体育特色学校,由教育、体育部门联合评定体育传统特色学校。这种组织形式的变化,目的是让学生能在学校学会至少一项专项运动技能,这就要求学校要开展体育项目技能培训,提供专业的体育训练和指导,通过提高体育传统特色学校运动水平,实现课余训练和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双重职能。

  1. 青少年体育部联席会议制度的建立

体教融合是国家体育和教育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不断完善与发展。《意见》的出台,建立了由国务院办公厅、教育部、体育总局牵头,12个中央部委组成的青少年体育部级联席会议制度。以青少年的实际需求为牵引,强调“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原则,推动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形成空间上相互支持,功能上互相补充的发展格局,彻底实现体育与教育系统两个运行系统的深度融合,从而最终实 现青少年文化教育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

  1. 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体系构建

新时代体教融合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社会协同”的发展模式。学校积极引导社会体育组织在校内开展运动技能培训和体育文化等活动;充分发挥社会体育俱乐部的作用,满足学生对体育活动多样化的需求;引入优秀退役运动员、教练员等专业人士担任学校体育教师或教练员,弥补体育师资力量的短板。这就要求完善学校体育工作中建立体育运动风险防控制度、运动伤害事故处理预案、校园意外伤害事件应急处理机制,有效处理体育社会组织等力量进入校园存在安全隐患。

参考文献

[1]王登峰.体教融合的历史背景与现实意义[J].体育科学,2020,40(10):3-7.

[2]杨国庆,刘宇佳.论新时代体教融合的内涵理念与实施路径[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0,35(06):621-625.

[3]周成林,金鑫虹.从脑科学诠释体育运动提升学习效益的理论与实践[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1,45(01):20-28.

[4]柳鸣毅,孔年欣,龚海培,胡雅静.体教融合目标新指向:青少年健康促进与体育后备人才培养[J].体育科学,2020,40(10):8-20.

[5]刘海元,展恩燕.对贯彻落实《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的思考[J].体育学刊,2020,27(06):1-11.

[6]孙科,刘铁军,马艳红,张震,郇昌店,纪成龙,任慧涛,王永顺,闫士展,李立.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思考——对《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诠释[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21,47(01):13-20.

[7]柳鸣毅,丁煌.我国体教融合的顶层设计、政策指引与推进路径[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0,44(10):1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