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曼钢琴作品中的文学特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16
/ 4


舒曼钢琴作品中 的文学特征

张钰晨

天津师范大学音乐与影视学院

摘要:罗伯特·亚历山大·舒曼是19世纪德国作曲家、钢琴家、音乐评论家,受父亲的熏陶舒曼从小对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1],在他一生的创作中也显示出其诗人般的抒情与幻想气质,他的创作对德国以至整个欧洲的音乐家们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本篇论文将重点以舒曼艺术创作中的钢琴作品为例,从文学角度出发,深入探究文学对舒曼钢琴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舒曼;钢琴作品;文学特征

The Literary Features in Schuhmann's Piano Works

Abstract: Robert Alexander Shuman is a German composer, pianist and music critic, influenced by his father Schuhmann had a strong interest in literature, in his life in the creation also shows its lyrical and fantasy temperament poet, his works have a profound impact on Germany and the European musicians, this thesis Schuhmann will focus on the artistic creation of the piano works as an example, starting from the angle of literature, in-depth exploration of the literature on Schuhmann's piano works.

Key words : Schuhmann; piano works; literary features

引 言

一般性的关于舒曼的论文经常探讨关于演奏法和演奏技巧的问题和方向,致力于发掘舒曼钢琴作品中特定的某首或某类曲目的精湛演奏方法。但随着钢琴学习的深入我们逐渐发现,在一首钢琴作品中我们不能仅仅从技术层面分析探讨,更应注重作品深层次的意义,如创作背景、人物性格等。技术如同诠释作品的拐杖,有了它的支撑,作品的内涵才得以最大程度的诠释。所以说,技术与内涵如同理性与感性的两方,互为依靠,缺一不可,任何一方都不可脱离对方纸上谈兵。

本文将以舒曼艺术创作的文学性为出发点,深入研究在其创作中文学性对其作品的影响,探索这种文学性产生的原因,并以《阿贝格变奏曲》为例举例说明其文学特征的具体表现.

  1. 舒曼的生平概述

(一)人物概述

生于19世纪上半叶的罗伯特·亚历山大·舒曼是浪漫主义时期德国一位极富诗性的音乐诗人,他的许多作品引领了德国浪漫主义音乐的新浪潮,在他的作品中常常能感受到其强烈的主观性和丰富的幻想性,所以舒曼的音乐旋律时常伴随着浪漫且极具饱满多彩,内涵深刻感人。

舒曼自七岁起开始习琴,由于天赋出众,九岁其就开始学习作曲,十一岁时已开始试着写管弦乐曲,虽然天赋异禀但在父母的坚持下,舒曼最终选择了法律。面对枯燥的法律相反他对音乐的热情正在与日俱增。小小的舒曼经常在钢琴前幻想,有时沉浸在拜伦与歌德的诗歌中,由于从小受到其出版商兼书商的父亲的影响,舒曼从孩提时就酷爱文学,在众多诗人当中他尤其喜欢浪漫主义时期的诗人。到了二十岁时,父亲终于如他所愿继续支持他的音乐事业,年轻的舒曼从此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来到莱比锡学习钢琴,在跟随著名钢琴家福利德里希·维克学习的日子里,舒曼异常兴奋,甚至说到:“有的时候,我真的认为焕然一新的是我的灵魂和我那饱满的精神,这种感觉就好像在我生活的四周有着无数的喷泉在喷涌”

可惜天妒英才,怀揣的钢琴家梦在舒曼22岁那年不幸破碎,为了让自己的手指更灵活,他满心欢喜的想到一个好方法,将一根绳子从房顶拴住绑在手上,而这样的结果导致他左手四指一度麻痹以至最后动弹不得。懊悔的舒曼并没有一蹶不振,他紧接着决定将注意力转移到作曲上,一定要将自己大脑中那优美的旋律记录下来,而这一时期其创作作品中爆发出的惊人的创造力让人惊叹,这一时期他的音乐充满了青春的欢愉与奋发向上的雄心。就如《蝴蝶》那欢快、上下翻飞的旋律,《大卫同盟舞曲》的美妙、《阿贝格变奏曲》那多变的节奏等[2]。除了音乐创作外他与他的朋友于1834年创立了《新音乐杂志》,从此舒曼的身心扑到了这份音乐杂志的编辑上,很快,这份杂志成为了德国乃至欧洲著名的杂志之一。

1850年舒曼来到了杜塞尔多夫担任乐队的总指挥。

1854年的他想在莱茵河结束自己的生命,但命运不许他这么做,最终他被一名路过的船夫所救,之后他被送入波恩一家精神病院。

1856年的他病情逐渐恶化,最终逝于波恩,那年他四十六岁。

(二)舒曼艺术作品概述

1836年舒曼向倾慕已久的钢琴家克拉拉·维克求婚,1840年两人结婚,那一年克拉拉二十一岁,舒曼三十岁,舒曼的幸福写进了他的音乐当中,在妻子克拉拉的鼓励下,他的音乐创作突破钢琴曲开始转向多种体裁,他逐渐试着写交响曲,不出所望,很快他便创作出了降B大调《第一交响曲‘春天’》,自那以后,这首交响曲也成为他音乐作品新高度的标志[3]。此外,如《海人之歌》、《妇女的爱情与生活》等这样的声乐套曲也逐渐应运而生。

二. 舒曼钢琴作品的文学性

(一)舒曼钢琴作品的特征

舒曼的创作涉猎甚广,从钢琴曲到交响曲、协奏曲、室内乐等都有着自己独特且富有创新性的风格,在众多作品当中,其中一些篇幅短小的套曲占有很大的比例,这种类似于声乐套曲的形式逐渐形成舒曼钢琴作品的特点,在作品形象方面通常有着多变的特点、作品的风格也变化迅速,有着鲜明的个性,这使得他的作品不仅有着激情的生命,同时充满着无限浪漫的诗意,这些都反映出舒曼无论在生活中或是艺术中都有着比常人敏锐的感受和认知,同时也体现了他在对待艺术和生活时那无比迫切的向往。

在舒曼众多的钢琴作品中,有些充满了无限的热情与奔放,有些集聚了无限的沉思和幻想,在创作的过程中舒曼往往会把文学与自己心中的音乐相融合,让我们看到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于音乐的敏感,以上有一部分可以归功于从小舒曼爸妈对于他音乐素质的培养和影响。

(二)舒曼钢琴作品的文学来源

舒曼从小生活在一个充满书香的家庭,自幼饱览群书,父母在他的人生中充当了文学和音乐启蒙老师的作用,所以自然而然的喜欢上了文学和音乐。一直以来他父亲一直有一个关于文学的梦想,因为自幼家里的条件不好所以他的这一愿望也未得以实现,但要强的他始终记得这个梦。早年间,拜伦的文学作品《培柏》与《哈洛德》曾被舒曼的父亲仔细翻译并最终得以出版。因此他的父亲自他幼年时就有意引导他,慢慢感受书本的魅力和带给他的财富,在舒曼逐渐认真拜读了拜伦等著名文学家的作品后,他那颗热爱文学的心逐渐被打开培。和许多习琴之人一样,是舒曼的母亲带领舒曼走上音乐这条路,从小他的母亲就经常唱一些优美的曲子给他,而那时他更是能做到和其他孩子不同的,比如轻车熟路的记下他母亲唱给他的儿歌,从此便潜移默化的喜欢上了音乐。舒曼的这一举动让他的母亲察觉到了他与其他孩子不同的地方,从此年幼的舒曼便一步步走上了音乐之路。逐渐,在他有限的艺术生涯中,全部充满了美妙的音乐和充满诗意的文学。

除此之外,处于德国的浪漫主义文学代表人物让・保罗和霍夫曼对那是他的音乐创作起着很大的作用。让・保罗的一些艺术中总是刻画一些人生矛盾的地方,这些在舒曼的艺术创作中同样可以看到一些影子。同样,对我们来说霍夫曼好像很像一个有些古怪但又很有才华的人,对他而言,艺术也许是永远的象征,同时也是一种多么充满诗意的事物。当时他站在书本和灵魂的十字路口,是霍夫曼这样的思想很大程度上坚定了他的方向,让他在艺术的路上学会走的坦然。那么肯定的,年轻的他虽然确定了艺术的方向,但他并未和他喜欢的文学划清界,相反,有了文学的支撑,年轻的他在音乐创作的过程中就已经习惯将自己的文学思路与音乐相结合。

(三)舒曼钢琴作品中的文学体现方式

舒曼的艺术创作在这样的影响下渐渐有了自己独特的方法,这一点和他创作过程中使用的文学性思想有关,也是这一点,得以让舒曼钢琴音乐作品有着逐渐清晰的文学特征:1.在创作时使用文学类作品为原型;2.音乐编创中使用文学性手法;3.以音乐来表达不可言语的思想,以下我简称为1.原作法;2.融合法;3.表达法。

1.原作法

众所周知,许多音乐家在创作过程中经常从一些文学性作品中提取灵感和突破口,因而舒曼这种将文学与音乐结合在一起的手法并不是首例,可与其他音乐家相较,我认为舒曼是将这两者运用与融合的最恰当的音乐家。比如他很喜欢用书中的主人公为原型进行展开。像他的《蝴蝶》,这首耳熟能详的套曲的原型就来自一次假面舞会,选自《少不更事的岁月》。在这首套曲中的12篇短小的曲目中他借多变的音乐给大家再现了小说中舞池里发生的趣事。在这场舞会中,两个有着截然不同脾性的兄弟共同为舞池中那婀娜多姿的女孩所倾倒,这套曲子就给听众描绘了这两个人当晚舞池中矛盾的心情和各自迥异的人物性格。

  这些细节告诉听众了舒曼这首曲目的主要目的,那就是在这首套曲中,舒曼不断尝试用音符来向大家讲述小说里出现的内容。像他的《克莱斯勒偶记》中,听众同样可以在这首曲子中明显感受到有着霍夫曼笔下主人公的形象。

2.融合法

当时的欧洲在十九世纪正处于向上的时期,尤其在文学和音乐领域。那时,音乐开始打破传统的创作方式,开始逐渐与其他领域相结合,如文学和哲学领域,它们互相借鉴、相互碰撞。而舒曼正是因为自幼习书,拥有了非常浓厚的文学底蕴,所以在之后的许多作品中,都时常出现一下文学表达方法,如比喻等,有时会为曲目添加文字标题,或在曲头曲尾为大家写上相对应的解说,这一创作方式在他的众多作品中出现较多。其中他的作品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文学创作方式是我们经常看到的比喻,这里以隐喻为主,这一点与他平日喜欢的文学大家有关。

  在舒曼众多喜爱的作家当中,首当其冲的当然还是让・保罗,上文提到了这种被舒曼经常使用的文学方法——隐喻,就来源于他,这种文学方法一定程度上让舒曼对生活所经历的和音乐发展中的挫折以最安全的方式表达了出来,这造就了舒曼音乐中充满热情又不失沉稳多思的个性。结合文学家让・保罗文学作品的影响,而在他的作品中,这种隐喻的手法常常被他隐藏起来,逐渐变成每首作品的秘密,而当你发现时,对于作品的理解又会更深一层。通常在他的作品中的隐喻常由字母相对的音形成,所以说,我们要想看清楚他的作品的深层次含义,就需要一个个破解其中的秘密,他人只有经过缜密的研究才可能发现这些隐喻。如《阿贝格变奏曲》,里面的阿贝格其实就是他在舞会上遇到的一位美丽姑娘的姓氏大写字母,最终他朋友喜欢上了这位姑娘,他们在一起的故事。

舒曼为了表达这个故事,用这位女主人公的大写字母作为这首变奏曲的主题,一个有着一语双关的主题。而他的另一首《狂欢节》主题Asch,同样这个Asch也有着两层意义,其中一层是舒曼在年轻时爱慕的一名女孩她住的小镇名称;第二层是,这四个取自德语的字母分别代表德国音名的相对应的降A、C和B,他用这几个字母默默地向听众讲述了他在生活中的经历,这样的方式将曲子的美感和作者内心的感情自然融合。

由于舒曼内心充满了幻想,所以在他的许多作品中他会习惯将这种幻想很自然的带入,虽然是种幻想,但舒曼内心还是非常期盼这样的幻想变成现实。如《大卫同盟曲》中,他曾幻想着主人公“大卫同盟”可以赢得与生活中的音乐中庸俗者决斗的胜利;同样在《童年情景》中充满着对年幼时那番追忆与向往;在《小调第一钢琴奏鸣曲》中等待着自己和克拉拉单纯真挚的爱,

3.表达法

一直以来,舒曼有着一个观念,那就是对于作曲家来说,音符是描绘想象的方式。他的这一观念在他曾多次和母亲提起,他说到:“我仍然相信音乐是灵魂的最佳语言。”这说明,对他来说相比较文字,他认为音乐更能打动人心。也是由于这个原因,在他的作曲中经常用音符来诉说文字无法表达的情感。在这方面,舒曼为自己想象出两个性格迥异的人物:一个经常满腹心事、多虑多思的尤西比乌斯和性格直爽的弗洛列斯坦[5]。虽然在听众看来这两个主人公的脾性似乎有很大的差别,但他们毋庸都是舒曼的勇士,这两个人物在他的《狂欢节》、《大卫同盟之舞》、《第一奏鸣曲》以及《克莱斯勒偶记》中曾多次出现并成为舒曼音乐思想的诠释者。


(四)《阿贝格变奏曲》中的文学特征

为了更好的阐述舒曼钢琴作品的文学特征,这里以《阿贝格变奏曲》为例,简单论述一下在钢琴作品中文学特征的体现。

《阿贝格变奏曲》,作于1830年,此曲是为了舒曼在曼海姆的一次舞会上认识的一位曼海姆名门少女梅塔·阿贝格所作,此曲规模虽小,但是其文学含量却很丰富。

1.标题性鲜明

60c9a2ea5fa79_html_b4164cbb0a665782.png

主题中,舒曼将ABEGG这五个字母转化为音名,从动机入手进行逐步的变奏,这种方式让这首作品从内容和标题上增添了文学性,也奠定了这首变奏曲随性的风格并在第一主体部分出现了之前提到的隐喻性创作手法。在这部分这里主题分为AB两个乐句,其中每个乐句分为8个小节,A段旋律以A-B-E-G-G模进上行,B段以G-G-E-B-A模进下行,整首曲子围绕A-B-E-G-G展开。

2.隐藏字谜

此曲分为一个主题五个变奏

变奏Ⅰ:这一段为快板,一改主题中安静充满幻想的线条,转为兴奋坚定多变的形象,这里的主题由A-B变为了A-降B的半音反复模进,再次强调了主题。(如下图)

60c9a2ea5fa79_html_49c8b8d9291e8aed.png


变奏Ⅱ:这一变奏为双手声部前后平稳的进行,由双手共同组成了线条鲜明的三个声部,在畅通的旋律中带着切分,A段分为两个乐句:第一乐句高声部和低声部均以半音阶的形式连续上行,以低声部旋律线条为主进行二声部的对话;第二乐句左手低声部提高两个八度与跨越右手旋律重复第一句,右手旋律重复。B段同样以半音为主,左手低音变为八度,在低音平稳的旋律中烘托右手线条,逐渐左手声部越过右手,变奏Ⅱ结束。(如下图)

60c9a2ea5fa79_html_660cfb8a7b10ec25.png

变奏Ⅲ:一改变奏Ⅱ平稳线条为非常欢快轻巧的跑动,主题开始也有A-B的动机。A段高声部是连续的十六分音符三连音的跑动,旋律灵巧流畅地上下行交替,B段利用和A段同样的音型继续跑动,旋律交织歌唱,形象多变,低声部伴随旋律声部交相呼应,整体的节奏起伏较大。变奏Ⅲ为五段变奏中的华彩章节,以其一气呵成的诙谐旋律和低声部连绵的旋律线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下图)

60c9a2ea5fa79_html_ce3544e15f4d6ff3.png

变奏Ⅳ:速度缓慢,如歌的。主题不变,在整体的和声方面更加立体。A大调-E大调后在其中加入了颤音,同时高低音声部交错,最后回F大调。这一变奏在整体节奏上较自由,主题伴随着充满幻想与华丽色彩进入,与变奏Ⅲ形成强烈的反差,装饰音和华彩的部分为其增添了华丽色彩(如下图)

60c9a2ea5fa79_html_a9424d9beb8ad9a3.jpg

变奏Ⅴ:作为五个变奏的终曲,这是整首乐曲中变幻最多的一段,采用三部曲的结构,还是以ABEGG为主要变奏不断展开,终曲的旋律中有着稍许的伤感和与之交替的甜蜜,仿佛在隐晦地诉说着作者舒曼与阿贝格之间不为人知的故事,全曲在F大调下行模进逐渐结束(如下图)

60c9a2ea5fa79_html_7f6d97ec7860418e.png



三. 小结


通过对舒曼这一时期的音乐资料的研究发现,浪漫主义时期在钢琴创作的方式上,很大程度与文学交相融合,另一方面,这一时期的文学在方式上,逐渐摒弃了之前古典主义时期的篇幅较长的乐曲,而去尝试一种较为简短精彩的结构,这就是钢琴标题小品的诞生。由于这类作品并没有类似于之前的复杂冗长的结构,每篇以短小为特点,得以让音乐家们可以在写作时更加自由的抒发情感,由此体现了浪漫主义抒情的特点。同时,为了使音乐更简单易懂,人会在作品后起一个名字,或补充两句短语。其中舒曼对钢琴小品的推崇尤甚,如舒曼的钢琴小品《童年情景》,其中每篇的标题都代表并囊括了一个小故事或小回忆,虽然这种标题小品的使用并不始于舒曼,但最终采用套曲的方式来呈现,舒曼确是第一人,当然了,这样的音乐形式和舒曼自小的文学思想和长久的文学创作密不可分。

综上,通过对舒曼钢琴作品中文学特征的探究,我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了浪漫主义文学与音乐进行融合的艺术表现形式的魅力,舒曼作为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巨匠,不仅使人们体会到音乐与文学交融的魅力,更让人们享受到不同领域间碰撞中所带来的听觉盛宴,也启发后人在音乐这条道路上,需要创新,需要尝试,让我们一起发掘音乐的无穷魅力!

参考文献

[1] 吴彩燕.《试析舒曼钢琴作品中的文学性》[J].《课程教育研究》2015年15期

[2] 罗宇佳.《舒曼钢琴作品的创作特征及《阿贝格变奏曲》的演奏提示》[J] .《文教资料》2007年2期

[3] 陈钒.《简论马勒交响曲风格》[J] .《艺术科技》2016年3期
[4] 李玲璐.《舒曼声乐套曲《妇女的爱情与生活》的艺术特征与演唱研究》[D]

[5] 陈钒《简论马勒交响曲风格》[J] .《钢琴艺术》2003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