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中医临床教育的师资队伍素质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1-11
/ 2

新时期中医临床教育的师资队伍素质培养

蒋梅

摘要:新时期的中医临床教育分为师承教育和院校教育两大部分,对于师资队伍培养上各有侧重,各分利弊。通过分析两大教育体系的源流和师资要求,指出新时期的中医临床教育的师资队伍素质培养要求“双师型”职业角色、掌握现代教育方法、具备牢固专业思想,针对其要求提出了相应的培养途径。

关键词:中医临床教育;师资队伍

Teacherstroopsdevelopmentcharacterofclinicaleducation

ofthenewperiodChinesemedicine

JiangMei

Abstract:Chinesemedicineclinicaleducationofthenewperiodispidedintoteachertoaccepteducationandcollegetoeducatetwogreatlypartof,forthedevelopmentoftheteacherstroopsascendeachhavealreadylaidparticularemphasison,eachshareprofitafraud.CourseofdevelopmentandteachersthatpasstoanalyzesystemofthetwogreatesteducationsrequestthattheteacherstroopscharacterdevelopmentthatpointsoutChinesemedicineclinicaleducationofnewperiodrequestsa"doubleteachertype"occupationrole,controlsamoderneducationmethodandhasfirmprofessionthought,aimedatitsrequesttoputforwardhomologousdevelopmentpath.

Keywords:Chinesemedicineclinicaleducation;Teacherstroops

新中国成立后,院校教育曾一度是中医学规范化教育的唯一模式。然而,随着中医在临床实践教育中各种摩擦和矛盾的出现,在许多业界有识之士的呼吁下,师承教育又逐渐被纳入中医临床继续教育体系。卫生部2006年颁布《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考试办法》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07年颁布《传统医学出师考核和确有专长考核实施方案》及《传统医学出师考核和确有专长考核大纲》,为中医师承教育开展提供了较系统的政策性依据。目前,中医临床师承教育获得可以预见的蓬勃发展,逐渐成为院校教育的有力补充。比较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两种教育模式,二者既具区别,更多延续,对于新时期中医临床教学师资队伍素质的培养,提供了相得益彰的启示。

一、两种教育模式对师资素质的要求

1.师承教育的师资要求

作为古代中医学术思想传承的主要形式,师承教育最早可追溯到西周至西汉末年的《皇帝内经》。儒家思想历来是君贵臣贱,师尊生卑。而黄帝与岐伯这对师徒中,皇帝为君,却是学生,岐伯为臣,而是老师。《内经》以问题为中心的教育方法渗透了现代教育平等、专业知识为上的理念。相传扁鹊师从长桑君、仓公淳于意主动拜师,千百年来,师父密室相传、口传心授,徒弟抄方侍诊,从中研习师父的思维方式。由于一对一方式的集中学习,其主要优势在于——作为学生,可在相对短期内较完整地继承老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成才周期可明显缩短;不足之处在于培养效率低、学生思维容易为一家之言所局限。可见,在师承教育中,教师的素质与能力在教学中起到主导作用。大凡师承教育,师父往往是已形成自身独特理论体系、德高望重的一方名医,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更具备精深的文化修养。由于老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对于学生的资格遴选更为严格。现代中医师承教育,仅仅局限于国家有计划的优秀人才培养,虽然铺开的面不广,但所起的作用却是难以替代的。但是教育过程中如何在短期内制定好客观公认的出师标准并付诸实施;在现实环境中,如何排除各界干扰,避免哗众取宠、流于形式,都是现代师承教育函待解决的问题。

2.院校教育的发展与师资准备

中医院校教育的发展也有其源远流长的历史过程。有史记载,官办的医学教育早在南北朝时期的刘宋元嘉20年(公元443年),北魏就设有太医博士及太医助教的官职。唐代太医署在医学下设四科:医科、针科(针灸)、按摩科和咒禁科(以画符、念咒方式进行的精神疗法),并建立了严格的考核和淘汰制度,具备现代中医院校教育的雏形。在现代教育理念支撑下建立起来的我国中医院校教育尽管发展时间只有短短几十年,但却培养了大批的中医医学人才。我国中央及地方政府投资组建的高等中医院校已达30多所,还有数目更多的中专、高职高专中医药学校,大部分综合性医科院校都设置中医药系或学院。各个中等高等院校均建立了各自的附属医院,综合性医院大部分都设置了中医科门诊或病房,为学生大规模、规范化实习提供了临床实践基地。毫无疑问,院校教育已成为中医药教育的主体,也是中医药教育与现代教育制度接轨的必然方式,使得中医药教育成为我国医药教育中独特而亮丽的一道风景。

无庸讳言的是,院校教育在中医临床教育中显现的劣势也逐渐凸现:由于临床基地不足,学生实践机会欠缺,动手能力差,思维狭窄;受大环境影响,中医经典古籍学习不够深入,导致中医诊疗水平下降,甚至产生专业思想的动摇;最致命的弱点是作为传统医学,所强调的传承性大打折扣,一些中医名家独特的医学流派几近失传。有激进的中医前辈甚至质疑,几十年的中医院校教育,究竟是培养继承人还是掘墓人。

分析现代院校教育,以老师、院系、学校对大批学生进行组织管理,在学习进程中,学生的学习成为核心因素,同一教师、同一班级,学生学习成绩可分为优、中、劣等。近10年来,我国医学教育教学改革取得明显进步,出现医教模式的多样化发展。主要体现在:①课程体系大幅修整,合并或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种类,增加实践性教学的时间,为实行“前期趋同,后期分流”的教育模式,拓宽专业口径,教育部两次修订医学本科专业目录,专业数量由57种精简到16种;②在教学方法上,出现了病案教学法、启发式、PBL式教学试验,CAI课件研发和应用的科研课题层出不穷,推广双语教学等等[1]。中医医学来自临床,并回归临床,近年来,中医教育界出现的“课堂实践同步,以学生为中心,实践为重点,提高动手能力为目的”的呼声,正逐渐成为中医教育的一种发展方向[2]。

以实践为中心的高等中医院校的临床教育对师资准备,较传统的师承教育,提出了有类似,却更大区别的新要求。首先,是“双师型”教师——医师、教师双重职业角色的确立。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的后期专业分化方向班的教学过程中,调查问卷显示“双师型”教师普遍受到好评。讲述临床课程的教师首先是一名临床经验相对丰富的医师,在授课过程中引入生动的临床素材,是高质量课堂的保证。其次,中医院校教育的教师面对众多学生,应当具备现代教育理念和教学技术的基础知识,对教育心理学具有基本的认识,才能在大班级授课中获得良好的效果,例如多媒体PPT的制作,应用以问题为中心的PBL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方法的革新使中医传统教育大众化、现代化,也是院校教育必须长期坚持的研究课题。第三,教师牢固的专业思想和业务素质,是中医院校教育的基本要求。由于各种原因,中医临床诊疗技术迟迟不能象西医那样向管理部门提供明确的标准,导致中医在公立医院不断“弱化”,医疗过程的高风险性给“双师型”的中医教师队伍带来更大心理压力。在如此状况下,强调专业思想的要求是现代中医高等教育无法回避的问题。

二、中医临床教育师资队伍的培养途径

当代中医界师承教育的领跑者,除较少部分祖传中医外,大多数为上世纪六十年代毕业于中医院校的第一代,目前主要从事研究生教育;高等院校本科教育的主力是毕业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高年资中级或高级职称教师,随着时间推移,一部分优秀人才通过师承教育逐渐走向学术带头人岗位;九十年代末到新世纪初毕业的青年教师学历层次高,毕业后在附属医院的病房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现代医学基础知识较扎实,一旦步入本科课程教学,则暴露出中医专业思想欠牢固的弱点。构建一支适应新时期中医临床教育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对中医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加快师承教育步伐,严格选拔和培养学科带头人

进一步强化中医师承教育的精英性,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鼓励在师承教育中“一对三、一对多”,鼓励不同地域,交叉带徒,尽可能减低师承教育门户流派的狭隘性和局限性,推进出师标准的规范化,在众徒弟中严格选拔和培养学科带头人。院校教育中重视博士后研究基地的建立和发展,加大临床科研投入,通过开展创新临床技术,推进科研水平,不拘一格,使学科发展呈现生机蓬勃的局面,为中医教育提供“大师级”师资储备。

2.重视教学研究,加强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

从事实践教学一线的临床医学院教师均毕业于医学院校,对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基础知识有一个再学习的过程。近年来,各大医学院校纷纷联合综合性大学举办高校教师教育学、心理学补习班以补上这宝贵的一课,在培训过程中,应该抓住教育观念更新的突破口,重视在院校内部开展教学研究,如规范教育研究、教育技术研究的课题招标,为从事教学研究的教师创造良好的研究环境,在职称评定、奖励等方面进行激励,从而为创新性中医实践教学的师资做好准备。

3.巩固专业思想,广泛开展中青年教师经典著作的再研习

中医学的精髓在于经典著作,在教师继续教育体系中融入经典著作的再研习对于巩固教师的中医专业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中青年教师中广泛开展经典中医的理论及临床研究,是经典著作再研习的重要途径。在经典研习中应注重活学活用、结合临床专业,避免经典学习落入“生吞活剥”的僵化模式,也使广大中青年教师乐于接受。

参考文献

[1]王秀薇.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深化临床教学改革.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5.12(2):164-165

[2]温茂兴.中医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之比较.江苏中医药,2005.26(10):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