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思考培养思考方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7-17
/ 2

激发学生思考培养思考方法

张翠竹

激发学生思考培养思考方法

张翠竹

摘要: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选择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件做教学素材,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思维动机。本文结合数学课堂教学,阐述了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思考、培养思考方法的做法。

关键词:思考;方法;动机

作者简介:张翠竹,女,35岁,小学教育本科毕业,小学一级教师,曾获“洛阳市优秀教师”、“栾川县教改能手”、“业务标兵”等称号。所做的数学课多次获得市县级奖励,所撰写的教学论文也多次获得省市级奖励。

在工作中常发现有教师抱怨为什么学生越学越没有了灵气和活力?为什么课堂上一个个傻坐着不愿思考,只有教师在唱独角戏?笔者认为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学生不想思考;二是缺乏思考方法。因此,我们的课堂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思考动机,培养良好的思考方法。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用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开启思维之门

学生不想思考,是因为他们没有思考的动机,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片面强调知识的识记,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在教学中难以体会到应有的乐趣。作为教师要明确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富有活力和灵性,所以小学生学习的数学从学生自身生活需要出发,使其明确知识的价值,从而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产生思维的动机,开启思维之门。

许多教学内容都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入手,从学生的身边开掘教育资源,让学生从开始就进入主体角色。在教学“按比分配”这一内容时,选择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件做教学素材,“在数学竞赛中,我们班的王浩和李明两位同学获奖,共得奖金150元,怎样分配?”在进行比例尺的教学时,笔者请学生将校园的平面图画在指定的一张长方形纸上。这样设计教学,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就是现实的、有趣的,渗透了“知识来源于生活”的数学思想,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激发出来了,自然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后面的教学活动之中,课堂也就有了生气。

目前大部分学生课堂积极性不高,任凭你教师再启发,就是无动于衷,是因为缺乏思维的动机。教学中要合理设计问题激发思维动机。

例如:前边提到的“按比分配”教学,要使学生明确学习这一知识的目的是在平均分不合理的情况下,才产生了按比分配这种新的分配方法。告诉同学们“王浩获一等奖,李明获二等奖”,现在该怎样分配?平均分给他们合理吗?学生产生已有知识与任务之间的矛盾,从而引发学生探求合理的分配方法的思维动机,又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他们在学习时就会感到一种乐趣,体验到一种成就感,从而激励他们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研究。

二、结合数学课堂教学,培养思考方法

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有了动力,课堂就成功了一半。仅有兴趣是远远不行的,还应该有良好的思考方法,会思考才会愿意思考,课堂上学生才有灵气,课堂才有生气。认知心理学家指出:“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寓于知识发展之中的。”小学数学内容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也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教师应该结合数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思考方法。

(一)理清思维脉络

在教学中,对于每一个问题,既要考虑它原有的知识基础,又要考虑它下联的知识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思维,并逐步形成知识脉络。我们教学的关键在于使学生的这种思维脉络清晰化,而理清思维脉络的重点就是抓住思维的起始点和转折点。

1.引导学生抓住思维的起始点。数学知识的脉络是前后衔接、环环紧扣的,并总是按照“发生——发展——延伸”的自然规律构成每个单元的知识体系。学生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也是如此,或从已有的经验开始,或从旧知识引入,这就是思维的开端。从学生思维的起始点入手,把握住思维发展的各个层次逐步深入直至终结。如果这个开端不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或思维特点,学生就会感到问题的解决无从下手,其思维脉络就不会在有序的轨道上发展。

例如:在教学“按比分配”这一内容时,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平均分入手,把握住平均分与按比分配的关系,即把一个数量平均分就是按照1:1的比例进行分配,从而将学生的思维很自然地引入按比例分配,为学生扫清认知上的障碍,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当然,不同知识、不同学生的思维起点不尽相同,但不管起点如何,作为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必须从思维的“发生点”上起步,以旧知识为依托,并通过“迁移”、“转化”,使学生的思维流程清晰化、条理化、逻辑化。

2.引导学生抓住思维的转折点。学生的思维有时会出现“卡壳”的现象,这就是思维的转折点。此时教师应适时地加以疏导、点拨,促使学生思维转折,并以此为契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例如:甲乙两人共同加工一批零件,计划甲加工的零件个数是乙加工的2/5。实际甲比计划多加工了34个,正好是乙加工零件个数的7/9。这批零件共有多少个?

学生在思考这道题时,虽然能够准确地判断出2/5和7/9这两个分率都是以乙加工的零件个数为标准量的,但是,这两个标准量的数值并不相等,这样,学生的思维出现障碍。教师应及时抓住这个机会,引导学生开拓思路:“甲加工的零件个数是乙的2/5”,这说明甲计划加工零件的个数是总数的几分之几?“正好是乙加工零件个数的7/9”又说明甲实际加工零件个数是总数的几分之几?这样,就将以乙标准量的分率关系转化为以总个数为标准量的分率关系,而总个数不变,也就可以解答出这道题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由与乙的关系转化到与总数的关系的过程,实际就是学生思维发生转折的过程。抓住这个转折点,有利于克服学生的思维障碍,有利发散思维的培养。

总之,教师帮助学生理清思维脉络,注意思维过程中的起始点和转折点,才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训练的重点所在。

(二)培养思维能力

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绝不能认为教学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会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只是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1.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

从一年级一开始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例如,开始教学数的组成就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逐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10以内数的概念,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会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如果不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从一开始就有可能不自觉地把学生引向死记数的组成,机械地背诵加、减法得数的道路上去。

2.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

不论是开始的复习,教学新知识,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例如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有经验的教师给出题以后,不仅让学生说出得数,还要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特别是当学生出现计算错误时,说一说计算过程有助于加深理解“凑十”的计算方法,学会类推,而且有效地消灭错误。经过一段训练后,引导学生简缩思维过程,想一想怎样能很快地算出得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教学新知识时,不是简单地告知结论或计算法则,而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推理,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或计算法则。这比在一节课最后出一两道稍难的题目来作为训练思维的活动,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结合好的练习题进行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学习计算方法、掌握解题方法一样,也必须通过练习。设计好练习题就成为能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一环。设计练习题要有针对性,要根据培养目标来进行设计,练习形式多样,难度要适当。一些有不同解法和有多个答案的练习题,对于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有很大益处。但是,做有不同解法的练习题时,不宜让学生片面追求解法的数量,而要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思路,或运用不同的知识去解决,并且要找出简便的解法。

三、引进激励性的评价,增强学生信心

将新评价引入课堂,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给予肯定,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持久的积极思考。评价方法要多样化,关键在教师匠心独运的设计,低年级可以用发红星、红花、折纸等小礼物来表扬鼓励;高年级同学可以用一句话、一段评语,甚至是一个特权。这样,学生每一节课都有一种自信的累积,又怎么会不喜欢数学课堂呢?我们的数学课堂又怎能不充满生气!

参考文献:

[1]陈勇.构建生活化的数学教学课堂[J].南方论刊,2007(8).

[2]金佑来.浅议数学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的引导[J].职业教育研究,2005(3).

作者单位:河南省栾川县第二实验小学

邮政编码:471500

MotivatingStudentstoThinkandCultivatingThinkingMethods

ZhangCuizhu

Abstract:Inteaching,teachersshouldselecttheincidentshappenedaroundstudentsasteachingmaterialsandcreatesituationstomotivatestudentstothink.Thispaperexpoundssomeapproachestomotivatingstudentstothinkandcultivatingthinkingmethods.

Keywords:thinking;methods;motivation